还有一次,在另一个班上课,点名时把单霞的“单”也读成‘dān’,同学们赶忙纠正说读‘shan’不读‘dān’。谢老师笑着说真有意思,但此后他一直没改过来,经常叫‘dān’霞,但单霞知道谢老师以后都是故意的,因此也不计较。
虽然谢老师也有令人不能满意的地方,但他教书却认真、仔细,责任心强,尤其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者,更是爱护有加。谢老师教书多年,积累了许多教书育人、读书作文的好方法。他常说出一些张东鹏读完初中都没见到过的名人之言:如什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什么写作文要‘言之有物’谐音‘燕子有窝’”;什么“门背后吃馒头,自己骗自己”;什么“嘴里吃馒头,心中要有数”;什么“三句好话,不如一大棒”,诸如此类,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目瞪口呆,幸好没出现“之乎者也”一类更生硬的文字。
张东鹏虽记忆力好,背得文章多,但对一些谢老师常挂在嘴上的一些不知出处的名言却不能完全领会,比如谢老师常说的“言之有物”,张东鹏总会和“燕子窝”联系起来思考,然而不论怎么想,还是想不出写文章和燕子窝有何关系。有几次他想问谢老师,但是又怕学生和老师说他笨,因此,碍于面子,张东鹏把此疑问埋藏在心底,一直到许多年后才自行消化。
谢老师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课讲得不够精彩,对大家很难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一再强调课后要多花时间背课文,他说背得多才能考高分,考了高分就是好学生。张东鹏想当好学生,因此不但对谢老师安排的任务坚决落实,而且超额完成任务,只要是书上出现的他都背,音、形、意、词、句、段、篇,就连标点符号都没能幸免脱逃,恨不得把整本书吞进肚里。
谢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大、名目繁多、款式新颖。张东鹏做完作业还要背课文,但他背课文就像张飞吃豆芽,每每刚动筷子,碟子就仰面朝天。可张飞吃豆芽却还知道咀嚼,而张东鹏背课文总是生吞活剥,不加咀嚼。能否消化那是胃口的问题,张东鹏只负责大口吞咽,其它一概不管。因此,这种恶习曾一度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这种消化不良的症状大多发作在语文课堂上。
谢老师上课前有个爱提问的习惯,但是,他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无法给他满意的答复。无论默写、解释、背诵……学生每每不能让他痛快淋漓、神清气爽,而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他又不肯就此罢休。所以,在情绪极度低落,希望眼看着一个个化为肥皂泡的时候,他就会把希望寄托在张东鹏身上。然后叫一声张东鹏,然而张东鹏却往往背得出来,但不会解释,这让谢老师一度很是担忧。为此他还专门给张东鹏讲过一些囫囵吞枣的弊端,张东鹏知其利弊后慢慢弥补了这一缺陷。
其实胃口功能再差,只要吃进去,最终还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日久了也照样消化,到排泄的时候同样一泻如注。
背诵短小诗词更是顺手捎带,其他同学还结巴着读不下去,张东鹏已经滚瓜烂熟了。谢老师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张东鹏想,等烂笔头修好能写出字来时,自己早已牢记于心了。因此他从自身出发,差点儿推翻了这个被谢老师说得褪了色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