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会这么说?其实这很明显,武功创业,文治守成。历朝历代皆兴与此,这点你认同吧?”
这话不错,朱标同样持这个观点,见秋栾询问忙点了点头。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朝代为什么会亡?君王昏聩?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常秋栾脸上的笑容越发讽刺,“那教导君王的是谁?朝廷上站着的又是谁?”
“朝代循环往复,世族屹立不倒,自周起至今从没有过改变。”
常秋栾摇了摇头:“人人都想往上爬,爬上来的人又在想什么呢?”
“自然是……砍了向上的梯子,长长久久地站在上面。”
朱标立刻就意识到了问题,甚至越想越深。譬如说为什么父皇不在此时开科取士,譬如说为什么父皇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的时候就强硬下令叫各地兴办学堂,甚至要求地方官员做到一村一学舍。
读书人的确是国之根本,但那得是出自百姓中的读书人。
“胡惟庸这会儿提起科举,恐怕就是为了将浙东党捧起来,到时候皇上为了制衡,自然不能将淮西的这些老臣们收拾干净。”
在这一刻,朱标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前他以为治国当施以仁政,选贤举能、叫百姓休养生息。虽然嘴上不说,但因为那些淮西老臣的不法之举,他心里还是更偏向另一边德高望重、深明大义的刘基刘先生,自然也就对读书人更爱重一些。
但现在,他忽然觉得文臣也好武将也罢,说到底都只是人,是人就免不了私心。
“还不够啊,若是大明的百姓人人都能念书,朝廷再择优录取,分派中央和各地的官员便能勤更换,即便有一些心思不正的也成不了气候。”
当然了,这是理想的状态。
实际上即便人人都能读书,也不代表所有问题都能被解决。
人性的复杂便在于此,个体的巨大差异使得不论社会做出再多的规范,也只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平稳。
但不论如何,这总比任由固化的阶级将资源各自垄断要好。
朱标忽地站了起来:“这回凤阳演武,我要亲自去一趟,还有下面这些小的,干脆都跟着一起出去看看,免得以后不知民生疾苦。”
更要紧的是让这些未来的藩王以后别被人轻易蒙骗。他们受了蒙骗损失不了什么,可他们治下的百姓就未必了。
“既如此,我带着雄英和允焕与你同去吧。他们从小长在深宫,更应该去外边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