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曹叡解释完初衷后,还幽幽叹了一声,还阖目举樽吟唱起了魏武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对此,卫臻默然以对。
脸上神情没有什么变化,更没有举盏和声助兴。
他是一个须发霜白过半的老人家了,更是辅佐了曹魏三代君王的老臣,所以也很了解曹家人。比如眼前这位义正言辞声称“不缺这点颜面”的天子,其实不是一般的好颜面。之所以不在乎宫室力役令士家饥冻之事被堂而皇之的揭露,只不过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对比起皇室苛待士家等等,曹叡更担心第二次士家清查以失败告终。
可一不可再嘛。
君王力排众议推行的事情,第一次不了了之,还能以各种因素概过;但若是第二次仍旧无疾而终嘛.
那原因就只能归咎于君王威信不著了。
这种结果是曹叡无法接受的。
是故,他才费尽周章的逼迫夏侯惠俯首就范、做出绝不大动干戈的承诺。就连“不依着他心意来、那就不做了”的耍赖手段都使出来了。
另一个令卫臻沉默的原因,则是他意会了曹叡的潜在意思。
曹叡是君,他是臣。
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曹叡举樽吟唱起了《短歌行,那就意味着这盏酒水喝了之后,曹叡的忧愁就自动成为他的忧愁了。
又或者说,在方才短暂的对话之中,曹叡也是在将需要他做的事情交代过了——曹叡需要他持续督促、训导夏侯惠日后仍如今日这般,凡事皆要以君王为重、三思而后行,不要动不动的就想着掀桌子、捅天窗。
说白了,就是居庙堂之高要学会妥协。
治大国如烹小鲜。折腾多了,“小鲜”就烂了,君臣都没得吃。
这点卫臻是大致认同的。
就如性情刚直、从来不与他人朋党的他,却没有阻止自家儿子卷入浮华案一样。
孩子长大了,总是要让他自己出去闯一闯的,不被现实打疼,就不会察觉自身的优劣长短、不会放弃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
曹叡不也是这样吗?
历经过曹休石亭之败、曹真伐蜀之败的他,就不再抱有短时日便可灭蜀吞吴之念了。
刚从行伍中归来洛阳任职的夏侯惠,也是如此。
还没有被现实给撞痛,还没有切身感受到庙堂比兵事军争更复杂更凶险。
但卫臻心中也有些许不安。
从曹叡方才以前汉郅都、前朝阳球为例之中,让他敏锐的察觉到,曹叡重新清查士家之事应该只是一个引子。
准确的来说,是一块磨刀石。
刀子自然就是夏侯惠,目的则是将夏侯惠的心性与行事手腕磨砺得圆滑些奸诈些,以期他日能“大用”。
这个大用是什么,卫臻不想费心思去揣测了。
他已然迈入了暮年而曹叡正值壮年,有些事情他应该是看不到也左右不了了。
所以,他只是在担心,曹叡将夏侯惠当成刀子来“大用”,从魏室社稷的角度出发,真的合适吗?不会埋下隐患吗?
要知道,夏侯惠是谯沛元勋子弟,与宗室无异啊!
郅都与阳球克忠而蒙冤而死试问,能让宗室也不得善终的罪名是什么呢?
无非也就是那种了吧。
假如,事情果真到了曹叡担心夏侯惠步入郅都与阳球后尘的地步,且不说谯沛元勋子弟背上这种罪名对魏室社稷的负面影响,单单以夏侯惠为人而论,彼会在这种罪名面前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退一步来说,夏侯惠被当成刀子的时间久了,不会对魏室离心离德吗?
莫忘了,夏侯渊至今还是白地将军呢!
且只要没有改朝换代,白地将军的耻辱就不会迎来更变。
如此情况下,卫臻实在是想不通,曹叡为什么会挑选夏侯惠来当刀子使;更想不出来,曹叡是从何而来的自信,能确保夏侯惠永不会心生怨怼。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自幼以聪颖著称的曹叡,何故如此不明不智,竟要将秉性刚直的夏侯惠推向奸诈的深渊。
身为君王,想要一把刀子还不容易吗?
多少出身微末之徒、晋身无阶之士,只因君王一朝知遇、一夕推食,便义无反顾的被五鼎烹!
何故独独就选了夏侯惠呢!?
就在卫臻自作思虑之时,一侧连自歌自饮的曹叡也睁开了眼。
“卫公不语,是觉得不妥?抑或难为?”
基于多年的君臣默契,他的发问很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