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 京察?那捐点钱吧?(1 / 2)大明逍遥王爷朱高煦首页

翌日。

京察由皇家亲自考察,吏部、都察院会协同考察。

眼下皇家这边由监国的汉王爷代为考察。

京察大抵以四品以上官员进京等待考察。

考察不过者,直接罢黜,削职为民。

所以,京察向来是四品以上官员的噩耗。

京察时,大多四品官员们将各郡县事物避重就轻,实为常态。

而此刻,私下底四品官员们也是叫苦不迭:

“南海那边的元末旧部再给点时间就能清扫,偏偏这个时候京察?让我撞枪口眼儿上了,只能祈求汉王爷高抬贵手了。”

“南方暴雨积水成涝,这事儿我都不敢报,却又不能不报。”

“北方草寇太多,想请朝廷派兵,哎。”

“……”

御书房口。

咚!咚!咚!

金锣被人敲响,连响三下,全场的烦乱声音立刻归于平静,皆闭口不言。

早候在门外的文武官员们朝着位居首座的汉王爷欠身拜了下。

异口同声的喊:“见过王爷。”

‘成百上千的大臣对自己拜见……’

心里多少是有点波澜。

朱高煦强压心中激动,微的颔首,给身侧宦官会意了个眼神。

年轻宦官走出来,捏着嗓子眼高喝,“京察开始。”

文武官员们有序的排列,手握奏折,一个个战战兢兢的将奏折放到朱高煦的桌子上。

见状,而朱高煦也是早就准备好了一套说辞。

‘让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们捐钱!’

‘这群文武官员们必然会推辞、诉苦。’

可是,待到京察时,这群人不捐说的过去吗?

对此,朱高煦也是有备而来。

“且慢,诸位大臣,在京察前本王有一事要说。

本王以往看到国库账簿便是周转反侧的思虑。

现如今我更是代为监国,却发现国库已是积劳已久,成了累卵之地,眼下硬是连修建永乐大典的两千五百万银子都拿不出来……

这国库入不薄出,诸位大臣作为各郡县代表,不如为国家出份力?”

朱高煦率先从袖口里掂量出一把金豆,扔进了早就准备好的竹箱内,“我作为皇家代表,理应身先士卒……当然,不强求诸位大臣,不强求啊。”

朱高煦深谙永乐年代人的思想。

上下尊卑鲜明。

他都身先士卒了,剩下的这些人不捐钱也说不过去吧?

何况,这次是京察,但凡有点自知之明的也该着捐了。

闻言,前来京察的文武官员都面露难色。

汉王爷这是不强求吗?

这举动等于是逼着百官来捐钱来了。

文武官员顿时有苦难言。

朝廷一共每年才发多少银子?

一品以上每年都不超过千两银子,依次递减。

现在看朝廷这架势,还得逼他们倒贴银子?

王爷还给他们留了一个选项!

可以不捐钱……

但十有八九京察是过不去的。

文武官员们面面相觑之后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耐之色。

只好叹口气,忍痛割爱了。

毕竟汉王爷已经先做了表率,文武官员们这要是无动于衷那不是打汉王的脸吗?

这京察还能过得去吗?

罢了,属于是变向买官了。

“朝廷有难,我们做臣子的自当不好袖手旁观,汉王爷,我出一百两银子。”

“是啊,朝廷也不容易。”

“我南方赋税较为凉薄,汉王爷,只能帮这一千两银子了,如不够,我变卖家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看到一个个文武官员说着漂亮话,脸色却不太好。

朱高煦扬言,“诸位大臣们放心,我已经让人在此记录了,朝廷不会亏待大家的。”

‘留个记录,也算是给朝廷,给百官一个交代。’

‘总不好,不明不白的就让百官捐钱吧?’

文武官员一听表情亮了,汉王爷这是让所有人过考察的意思吗?

反之,有谁没有捐钱就直接严查?

心念至此,心里的郁闷顿时也是消融了不少。

而后,很快就有一批宦官手持白纸、桌椅前来。

一字排开,正对四品以上的官员们。

“解学士捐银十两。”

宦官手提笔蘸墨,高喝一声,落笔记录下姓名及银子数额。

闻言,有四品官员不满了,“解学士,你十两白银什么意思?”

“我自个儿都是修建永乐大典的,这无非是左手出右手进的事情,陛下可以扣我用度,我解学士绝无二话。”

百官们见解学士如此坦言,顿时也是无话可说。

“……”

“黄淮捐银一百。”

“胡广捐银一百。”

“杨荣、杨薄、杨士奇各捐银二百。”

“谢刚忠、谢福源、金幼孜各捐银三百。”

“……”

见状,朱高煦高坐尊台,笑着饮茶。

这波血赚。

四品文武官员以上不胜繁多。

尤为是永乐年间,文臣武将海了去了。

除了洪武年间留下的一批徐子辈、梅字辈。

还有文皇帝靖难四年从北平带来的嫡系。

及亲征草原的后起之秀。

农学、天文学、科学等文武官员。

负责记录的宦官换了一波又一波,不是嗓子喊哑了,就是手写抽筋儿了。

一直到傍晚,集资这事儿才算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