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满朝文武只有两个字,要钱。(1 / 2)朕,崇祯,热爱核平首页

第二天一早,崇祯早早的就醒来了。

他原本想要多睡一会的,但是身体早就形成生物钟了。

不得不说,朱由检的睡眠质量还是很高的。

虽然是早上五点多左右,但是精神头是很好的。

按照往常的习惯,朱由检是会批阅奏折的。

但是,他是崇祯,不用这么拼命。

让殿外的太监去御膳房弄了一些早饭过来,朱由检愿意早朝之后吃东西,他崇祯可不愿意。

吃过早饭之后,崇祯就前往了皇极殿准备上朝。

当然,这么早,百官还在被窝里。

如今大明的官员大多懒政,一味的捞钱、党争、抗税,根本没有几个办实事的。

皇朝末年,大多都是因为权贵欲望膨胀,底层无法满足导致改朝换代。

如今大明问题更多,多地连年大旱,导致北方的土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京城里,就有大量的流民。

一些符合太监招募条件的,就自我阉割了,成了无名白,希望能够混口饭吃。

有些拳脚功夫的,就成为勋贵的家丁。

女子,就更惨了,被卖来卖去,成为这京城权贵的玩物。

这些,没有一个官员和朱由检汇报。

朱由检也没有到外面去视察,他看到的大明只是文官口中的大明。

外派的太监,很快都会被本地的士绅腐化,成为他们的帮凶。

大明的灭亡,不止是朱由检的问题,还是大明整个统治阶层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到了早上八点左右,陆陆续续的才有官员进入皇极殿。

昨天那份不征剿饷,不再加饷的诏书已经在经厂复印好,今天就会发往各地。

崇祯估计,今天廷议依旧是如何搞钱。

如何搞钱,这个事情崇祯也是很头大。

因为沿海开了海禁,那些士绅们就开始将大明的货物售往国外,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

南方,有大把的白银。

但是,崇祯需要的不是白银,需要的是粮食,各种粮食。

其实现在的大明,已经有番薯和土豆了,徐光启一直在推广番薯和土豆在全国各地种植。

番薯,适应性强,水肥需求低,面对恶劣气候也能有收成。但是它一直走不出南方,主要还是因为薯种越冬问题。

番薯是喜温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块、薯苗在冬天无法经受严寒。薯块的保存温度需要10~15℃,受冻过热都容易烂坏。

南方的番薯栽培技术并不适用北方的栽培,明末主张推广番薯的徐光启当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欲避冰冻,莫如窖藏”的方法,他的《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五、六种番薯藏种方法。

但是,朝廷里有大量的文官阻挠徐光启推广这种粮食作物。

因为,文官集团以及地方士绅需要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种植大量的桑树养蚕用来生产丝绸售卖到海外。

同时,也需要种植大量的茶树,将茶叶售卖到海外。

徐光启的方法没有大规模普及,最终导致番薯在这道气温线前踌躇不前。

可惜,徐光启已经死了多年,北方也干旱多年。

当然,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在北方种植番薯和土豆了。

因为大量的土地荒废,人口大量的外流,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勋贵了。

宋应星,崇祯觉得他应该可以接过徐光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