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汉武帝时,“尤敬鬼神之祀”。由于皇帝的笃信与倡导,求仙之风又兴盛起来,规模、声势远超过前代。时有栾大,相貌堂堂,又“敢为大言”什么话都敢说“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臣师非有求于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今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于神人。神人尚肯耶否耶,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
武帝当即拜栾为五利将军,佩4颗金印,为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又封栾大为侯,赐甲第,童仆千人,还有车马帐帏器物等。武帝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栾大,这个公主下嫁栾大,光黄金就带去万斤。栾大贵震天下,看得人人眼馋,惹得燕齐一带的人,都说自己有禁方,能神仙了。
今山东一带的百姓如痴如狂,“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公孙卿拿着皇帝的符节,带领大批随从,在一些名山候仙,他走到东莱的时候,又声称“夜见大人,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其迹甚大,类禽兽云。”武帝兴冲冲地赶到东莱,亲自观看那巨大的足迹,让方士们乘皇家传车四处去找这个“仙人”,史记封禅书云“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迹为解,无其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汉武帝的求仙活动是一场为满足私欲的闹剧,它对当时人们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负面影响。后来东汉的道教,吸纳了神仙方术,安期、羡门之属则逐渐蜕变为道士,而在道士们的主导下,神仙思想与求仙活动仍不绝如缕。
所以,可以这么说,满文化其实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这是广义的萨满教。
狭义的萨满教为阿尔泰语系,如: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蒙古、锡伯等民族所信仰,其信仰主要是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始祖、没有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组织、没有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
他们的主要活动是跳大神,就是前面说过的,那种头插羽毛蹦哒来蹦哒去的那种,另外萨满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萨满教者多为女性。
总结就是,广义上的萨满教是世界的,狭义上的萨满教中国以西北少数民族和部分俄罗斯少数民族信仰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们创造并发展了古老而又优秀的中华文明,同时,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也繁荣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据说肃慎是萨满教的起源地,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后金入关之前,他们开始接受了汉族和朝鲜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它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也充分地表明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或则说,充分表现了萨满的无组织和无纪律的自由性。
他们希望能有超人间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幻想着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来影响主宰自然界的神灵,使他们放弃对人类进行的惩罚和戏弄,为人们带来繁荣和幸福,因而形成了最初形式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仪式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毕竟古人就是这样,喜欢把所谓的信念寄托给虚无的或则是存在的东西,希望通过自己的祈祷得到一些利益,通过祭祀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怎么说呢,很多人人的骨子里还是喜欢不劳而获的,也可以说是很多人都希望事倍功半。
人们都具有了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而这种本能需求通常会得到两种结果,就是满足或不满足。得到满足时,人们会表现出欢喜雀跃、快乐舒畅,就好比你要一块巧克力,天上就掉了一块巧克力,搁着顾九遇见这种事情,她能开心一整天,然而人们一旦不能如愿以偿,人们就会忧愁烦燥、痛苦悲伤,甚至是怨恨,还甚至伴随着各种诅咒脏话这些原始情绪,尤其是忧愁、痛苦情绪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就会转化为恐怖情绪、依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从而形成为最终的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和宗教意识。
萨满教正是充分地反映了这种原始的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和宗教意识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形成和建立在渔猎经济的基础之上,是原始渔猎经济世界观的一种反映,这种与母权制氏族社会的形成同时而来的原始宗教,是以“万物有灵”的思想为其教义的基础,是与一系列狩猎、捕鱼活动中的巫术活动相结合的原始信仰。
原始的渔猎生产方式,使早期人类生活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人们对于凡是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以为是神灵在起作用,因此,产生了恐怖感觉和意识。
人们不仅相信自己有灵魂,同时,也相信一切无生物和动植物是统一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动物、图腾和祖先的崇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