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第一堂课(2 / 2)回到明末当军师首页

“哦,好的。”郑森又愣了一下,才点头答应,他其实不明白萧师父的用意,两个小水池跟大明现在的局势有什么关系嘛,不过师父交代了,他也只好答应照做先了。

“好了,开始上课,一部晋国史,等于半部春秋史,自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楚争霸就成了春秋的主轴线,晋楚争霸中大部分又是晋国获胜,所以今天老师主要讲晋国春秋时期的争霸策略。”萧谨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指着三张地图,继续说道:“这三张地图分别是春秋初期、春秋中期和春秋后期的地图,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晋国春秋时期版图是不断变大的,鼎盛时期占据了山西全部、陕西东部和北部、北直隶中部和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和漠南蒙古大部,晋国在春秋时可谓是超级大国,版图比晋国大的只有楚国,不过楚国当时所占据的南方基本没有开发,废地据多,而晋国占据的地方多是黄河流域的地方,在当时大多是很肥沃的地方,所以春秋国力最强的是晋国。”

“晋国这么厉害!师父快说说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郑森急切地问道。

没有教鞭不方便,萧谨就在地上捡起一根树枝,他用树枝指着春秋初期的地图,说道:“春秋初期时有四个强大的诸侯国,分别是西边的秦国、中间的晋国、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齐桓公称霸之后,五公子争位,齐国陷入内乱长达三十多年,国力衰退严重,晋国直接将其无视,南边的楚国版图辽阔,屡次北上争霸,晋国联合秦国将其击退,最后晋国跟秦国翻脸,将秦国封锁在崤函以西地区,从而独霸中原,获得了在中原地区吞并小国的扩张良机,才得以逐步扩张地盘,直至形成春秋后期那么庞大的版图。”

“晋国这么卑鄙啊,先联合秦国击退北上的楚国,然后又跟秦国翻脸,太不仁了!”郑森很是惊讶地说道,他之前接受的儒学教育都是“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像晋国采取这么卑鄙的国策,春秋后期竟然还能发展得这么强大,真是毁他的三观啊。

“国家发展跟仁义没有关系,老师是教纵横之术,王霸之道,你跟老师学习这些治国之道的时候,不能用儒家的思维来理解,明白吗?”萧谨用树枝拍了拍地上的树叶,说道。

萧谨心想启蒙老师真的很重要,郑成功的启蒙老师教的那些儒家思想,他要完全清除掉恐怕得花不少时间。

“好的,弟子知道了。”郑森愣了片刻后,说道。

“现在过来看这个沙盘,看懂这个沙盘,你就明白为什么晋国会跟秦国翻脸了。”萧谨走到沙盘前,说道。

郑森听到站起身,走到沙盘前仔细看了起来,他发现这似乎是秦国跟晋国两国的详细地图。

“秦晋之间有两条大河,洛水与黄河,看似天险,可是一到冬天,两条大河都会结冰,秦国的核心腹地关中平原和晋国的河东平原就会对接,两国之间根本没有屏障,秦国要东出,必然得击破晋国,而晋国想独霸中原,必须遏止秦国在西边,所以两国翻脸是必然。”萧谨指着沙盘上的秦国和晋国的地理位置,说道。

“既然秦国和晋国必然翻脸,那为什么两国又会联合起来击退北上的楚国呢?”郑森很是不解地问道。

“因为这里。”萧谨用树枝指着函谷关的位置说道:“因为第一次秦晋之战后,晋国打败秦国,用假虞伐虢之计,攻灭了虢国和虞国,控制了崤函通道。崤函通道就是著名的函谷关,它的南边是崤山,北边是中条山,而函谷关所在的稠桑原除了函谷关这条通道之外,周围都是密密麻麻的大森林,根本走不通,所以不是冬天,洛水与黄河没有结冰的时候,秦国想东出,只有走崤函通道这一条路。”

“弟子明白一些了,秦国想要争夺中原肥沃之地,只能联合掌握崤函通道的晋国先击退想北上抢地盘的楚国,再跟晋国争夺,而晋国也知道秦国的想法,但是假装不知,所以两国先联合起来一起击退北上的楚国。后面两国再争夺中原肥沃之地,所以击退楚国后,秦晋两国翻脸是迟早的事,只是晋国抢先翻脸,攻击秦国而已。”郑森恍然大悟道,他心想春秋时的争夺还真是有点复杂。

“没错,回答正确。”萧谨笑着说道,他心想郑成功的悟性很高,是个可造之材。

“历史在于细节,接下来我们从晋献公和秦穆公开始争夺河西和崤函通道的过程说起……………………”萧谨从秦晋河曲开始说起来,讲秦国和晋国争夺河西和崤函通道的详细过程,他昨天备课,可是从《左传》上把一些历史详细地背了下来,有些没记住的,他就要从袖子里拿出记有备课记录的小本子出来看一下,再继续讲。

郑森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拿起毛笔作笔记,萧谨看到他作笔记的时候,一般都会停下一会,等他写完再继续讲。萧谨讲了半个时辰,一般会休息一下,再继续讲,这样讲了足足两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四个小时),才讲完了他一天的课程。还好萧谨穿越前的职业就是一名历史老师,职业素养还在,不然换了一般人,上这么长时间的课,根本受不了。

跟现代人学习和上班以周为单位不同,郑森上课是以一旬为一个周期,上九天课,休息一天。萧谨跟曾其五商量的课程是前面八天两人是轮着上课,一人上一天的课,第九天每人上半天。

萧谨早上两个时辰讲完了一天他要上的内容,下午他不打算继续上了,他打算出练习课,考郑森早上的内容,做错的地方他再反复详细地讲,以便巩固早上讲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