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年的话中,一条条,一件件,将金知蝉一方的优势列举了出来。
正如他所说,刘贺圣旨官职大串烧事件爆发后,金系一派的官员最好的对策就是静观其变。
即便霍光和他的党羽们真的找到借口,废掉了刘贺,只要霍光自己没有做皇帝的意图,金系一派的官员就不好发作。
可是,一旦像田延年所说的那样,霍光这里一边废掉刘贺,一边派兵攻入青州,剪除金系一派,即便霍光自己没有当皇帝的意图,也会给世人这样的看法。
不然的话,霍光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青州呢?
四个字,师出无名。
而这四个字,对霍光一系和金知蝉一系来说都相当于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
谁先轻举妄动,就给会对方以口实,让对方找到出手的借口。当然,这只是对于那个时代环境下政治任务的想法,这对于金知蝉这个穿越者来说,根本就不适用。
杜延年的话说完,议事厅内又陷入了乱糟糟小声议论声中,可就是没有人敢再像田延年那样,大胆献计了。实际上,这些人也想不到更好的计策。
在面对金知蝉这个奇女子的时候,谁又敢说,自己的智慧就比对方更高呢?何况,正如杜延年所说的那样,不提金知蝉这个女子的能力和她在民间巨大的声望,单是木栋和公孙厚乐就值得他们重视了。
这一点,杜延年倒没有说错,在如今大汉王朝的将军里,唯一一个让金知蝉有所忌惮的将领,还是一直以来都被霍光压制,没有立下多少功勋的,上一次又因为是否攻打乌桓的而逆了霍光意思的赵充国。
毫不夸张的说,剩下的那些将领,也包括现任度辽将军范明友在内,金知蝉只需要派出公孙厚乐一个人率军挡在青州最北部的平原郡,就足以挡住朝廷派来的军队,哪怕是最为精锐的羽林军。
这不是金知蝉自大,而是自信。
霍光因为金知蝉的缘故,把最有能力的兵学院前三期毕业生全都远贬边境,剩下的那些虽然能力也很强,但是,绝对比不过公孙厚乐这个学长的猥琐。
霍光如果真得出兵,那他就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而防守一方自然就会占据地利的优势。
孙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问题是,霍光都不知道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整个青州刺史部的人口加起来,事实上早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司隶校尉部。
在西汉,司隶校尉部包括了河南郡、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七郡之地。包含了大汉朝关中和中原最为菁华的地区。
可是,即便如此,在汉昭帝登基即位之后,金知蝉依然每年都在用海船向海外运送两万百姓的情况下,青州刺史部的总人口又一次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金知蝉利用手中的权利,把还活着的,或者经过金知蝉调教出来的少壮金系一派的官员,全都安排在了青州刺史部中除了那些诸侯国以外的郡县,担任主官。
这些少壮派官员,不但全都是寒门出身,而且,还都是青州各级政府学校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俊才。
而在这些年轻的官员心中,相比于朝廷和皇帝,他们更加忠于金知蝉和卜至忠夫妇。
这是当初,金知蝉故意造成的局面,为的就是卜至忠想要插手霍光和皇位之争的冲突时,为自己一方势力上的一个保险。
霍光和桑弘羊斗法,只顾着往朝廷里安插自己的人手,却大大忽略了地方官员的能量。
当然,在西汉王朝,刺史一级的官员只能够起到监察作用,他们其手中没有任何可以任免地方官员的权利。也就是说,在东汉刘焉提出在各州设立州牧之前,大汉地方上并没有省一级的官员,而只有市县一级的官员。相比于南方扬州荆州和益州这三州,中原州内的一郡面积并不大。
可青州不一样,虽然霍光独掌朝政之后,更换了青州刺史,可是,青州刺史部内所有的太守和县令却全都在暗中听金知蝉一个人命令。
霍光曾经试图借助皇帝的圣旨,更换青州各郡的太守,可是,金知蝉就利用汉代一郡只有朝廷任命的三个主官这个特点,哪怕霍光借助圣旨将一郡的三个主官太守、郡尉和郡丞全都换了遍,可金知蝉却依然可以利用功曹、五官掾、等属官架空三个主官。
什么,三个主官可以更换一郡的属官,可问题是,谁敢接手功曹史或者五官掾这样的属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