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风云乱(2 / 2)(大明风华)大明第一宠妃的正确打开方式首页

现在掉泪管啥用啊,您当时紧一紧裤腰带,不就啥事儿没有了吗……

这还不算完。因出差在外而躲过牢狱之灾的杨士奇被汉王手下的御史咬住不放,每天好几本奏折参他,说东宫诸臣皆下狱,不应当独独宽恕杨士奇。朱棣迫于众意也将他扔进了诏狱。

至此,史书中赫赫有名的“三杨”里,只剩杨荣还是自由身。

杨荣是太子属官。而且杨荣确实一直在听太子的命令行事。

但皇帝偏偏没把他当太子的人,以为他在太子和汉王两人中谁的队都没站。

北伐时皇帝命他在军中给黑蛋讲说经史,兼管玉玺。也就是说每一道圣旨,都要经杨荣的手发出去才算数。

北巡回来时,皇帝毒发,何等凶险,委命查案的,除了纪纲,就是杨荣。

反正我对这位杨大人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正是因为现在只剩杨荣、修书的金幼孜等寥寥几人没被抓,东宫越发不敢与他们勤走动。

若这几人再被抓,东宫在朝中无重臣可用,就如同被斩断手脚。

斩断手脚,正是朱棣想要的效果。

这些大臣都是忠臣,不能杀,他知道。

但不杀,也不能任凭他们为太子所用。

所以他选择把他们关起来。

其中杨士奇没关几天就放了,但杨溥,竟就这么一关关了十年。

那段日子的东宫,凄风苦雨。

明眼人谁都看得出皇帝是有心打压太子,有势利小人便一窝蜂围上汉王奉承讨好,反过来猛踩太子的人。太子麾下有气节的官员也有,但太子特意嘱咐了他们,保全自己为先,不必强出头。

没人帮忙遮风挡雨,于是朝堂上太子一举一动,动辄得咎。

出一道诏令,不必汉王示意,便有汉王养的狗上前咬一口;若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又会被骂不尽心国事、不为君父分忧。

做,是错;不做,也错。做多,是错;做少,也是错。狼狈不堪。

每日左支右绌,精疲力竭,难于应付,分/身无术,此中辛酸苦楚,唯有黑蛋帮着分担一二罢了。其余皆是太子一人忍辱负重扛着。

虽然我心里也曾怨太子自己作孽,平白招致祸端,但看他这般隐忍,又诚心以一己之身庇护臣下,不免佩服又感动。

那些日子黑蛋也极辛苦。

除了帮太子料理政务和朝堂争斗,还要去皇帝面前承欢膝下。

朝臣倒戈,皇叔亮刃,皇祖薄情。世态炎凉熬成一锅滚烫的浓汤,他要硬着头皮一勺一勺尝。

我和他相互扶持,温存做彼此的糖,试图对抗生活的苦涩,然而乱局之下,婚期却一天比一天更遥遥无期。

东宫眼看着失势,负责为太孙大婚选秀的官员犯了难。

现在朝里掌权的是汉王,风头压过太子,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们若大张旗鼓竭力为太孙操办选秀,必然得罪汉王,得罪汉王的下场在诏狱摆着;可太孙按大明律,是大明皇位的第二继承人,排在汉王前头,而且还甚得圣心,如果不竭力操办,选上来的秀女质量欠佳,得罪太孙乃至得罪皇帝,更是死路一条。

圣意似海,难以揣测,踏错一步就是淹死。

夺嫡局势未分明之际,负责下各地选秀的官员们为了保命,竟使出了一招拖字诀。

正巧近年天灾频发,这儿水灾那儿大旱,蝗灾冰雹数不胜数,各地便以各种理由请求暂缓选秀。

皇恩浩荡,体恤民情,不忍打搅百姓休养生息,又考虑太孙还小,都允了,说不急。

至于朱棣到底是不是真的因为诏书里所说的原因而答允,太孙婚事受夺嫡之争的影响有多大,各人解读就见仁见智了。

总之这一拖,就拖了一年多。

东宫与汉王党历经漫长生死恶斗,终于在永乐十三年暂时分出了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