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4章 沙漠绿洲(2 / 2)气候边缘首页

“告诉他,我们在学习。”最后刘宇说,“学习如何像他的祖先那样,用智慧而不是电力来保持凉爽。只是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了很多简单的事。”

阿里长老听完翻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指向西边天空,那里金星刚刚亮起,像一枚银钉钉在渐暗的天幕上。“星星的位置变了。”老人说,“现在的夏天比小时候长一个月。雨季来得晚,走得早。”

刘宇心头一震。这位不识字的老人,用肉眼观测到了气候学家用卫星数据证明的事实——阿拉伯半岛的夏季每十年延长6.4天,雨季缩短了12%。他急忙记下这个观察,准备加入项目报告。

当晚回到营地,刘宇彻夜未眠。他把泥屋样本放在简易实验台上,用便携显微镜观察结构。凌晨三点,当沙漠的寒气开始渗入帐篷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成形。

两周后的项目评审会上,刘宇站在全息图前,手指因为连续熬夜而微微发抖。投影显示的是他重新设计的NEOM外墙系统。

我们放弃全镜面方案。"他点击平板,建筑模型的外层从闪亮的镜面变成哑光表面,“改用三明治结构。”

哈立德皱起眉头,金丝眼镜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这会牺牲反射效率。国王喜欢闪亮的外观。”

“但能拯救候鸟和降低维护成本。”刘宇放大截面图,“外层是多孔陶瓷板,嵌入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反射率85%但无眩光。中层是改良气凝胶,用骆驼毛纤维增强——灵感来自贝都因泥屋。内层则是相变石膏复合材料。”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一位德国顾问摇头:“这会让造价增加7%,工期延长两周。”

“但运营能耗降低23%。”刘宇调出模拟数据,“更重要的是……”他播放了一段视频,显示候鸟在测试墙前轻松转向避开,而不是像对待镜面墙那样直直撞上去。

哈立德沉默地翻看报告。刘宇注意到他停在成本分析页的时间特别长,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9℃温差?”沙特人突然问,“你保证?”

刘宇点头,调出实验室报告:“测试已经达到9.3℃。我们还在陶土配方中添加了微量金属氧化物,可以随温度变化调节红外辐射……”

“不必细节。”哈立德抬手打断,“国王下周视察,我要用这个方案说服他批准二期资金。准备好模型和演示。”

散会后,娜迪亚在走廊追上刘宇,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声响。“哈立德叔叔其实很喜欢你的设计,”她小声说,薄荷香水味飘进刘宇的鼻子,“但他不能表现得太积极。王室里有传统派反对任何"向游牧民族学习"的提议……”

刘宇望向窗外。沙漠的黄昏来得突然,最后一缕阳光在NEOM的临时围栏上跳动,像一条金色的蛇。远处,阿里长老的泥屋已经隐入暮色。两个世界,两种智慧,此刻因为一堵墙的设计而产生了微妙联系。

5个月后,刘宇站在NEOM首期工程竣工的屋顶花园。时值八月正午,室外气温51℃,但建筑表面温度计显示只有42℃。他的红外测温仪扫过各个部位——阴影区甚至低至39℃,超额完成目标。

“刘博士!”哈立德快步走来,长袍下摆随风飘动,身上散发着昂贵的乌木香水味,“CNN想采访你,关于那个……”他做了个搅拌的手势,“骆驼毛配方。他们称之为‘沙漠智慧结晶’。”

刘宇笑了笑。自从NEOM的降温效果被媒体报道,他的手机就被各种咨询塞爆。麻省理工要合作论文,绿色组织询问生态影响,甚至还有迪拜富豪想用这种材料给私人动物园降温。

“先不说这个。”刘宇指向西边,手臂因为连日的暴晒而脱皮,“看到那些黑点了吗?”

哈立德眯起眼睛。大约两公里外,十几个贝都因人正骑着骆驼向新城走来,领头的正是阿里长老,他的深蓝色长袍在金黄沙漠中格外醒目。

“老天,他们来干什么?”哈立德紧张地整理头巾,“今天有王室成员在场……”

刘宇已经朝电梯走去:“我邀请的。没有他们的泥屋,就没有我们的外墙。阿里长老应该看到他的智慧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延续。”

在NEOM华丽的接待大厅里,穿着传统服饰的贝都因人与西装革履的投资商形成了奇异对比。阿里长老拒绝坐沙发,坚持盘腿坐在地毯上。他摸着大厅的墙壁,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材料,对刘宇说了几句话。

“他说,”娜迪亚翻译道,眼中闪着笑意,“这些冰冷的石头没有灵魂,但至少懂得向老泥屋低头。”

现场爆发出一阵礼貌的笑声。刘宇却感到鼻子发酸。他单膝跪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块手掌大的复合材料板。

“这是我们研发中心根据您的配方改良的。”刘宇打开盒子,“外层反射阳光,中层隔热,内层调节湿度——就像您家的墙。只是我们用了纳米技术来强化效果。”

阿里长老仔细端详着这块现代材料,突然咧嘴笑了。他从腰间解下一个旧皮袋,倒出几颗黑色石子。

“火山玻璃。”娜迪亚翻译老人的话,“他说你们的中层材料还缺这个。真正的沙漠之骨。”

现场突然安静下来。刘宇接过石子,在灯光下观察。这种天然矿物多孔结构正是他实验室一直寻找的理想载体,能大幅提升气凝胶的稳定性。

哈立德第一个鼓掌,接着是整个大厅雷鸣般的掌声。摄像机闪光灯中,刘宇看到阿里长老困惑的表情,仿佛不理解为何人们要为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喝彩。

当晚的庆功宴上,NEOM宣布将与贝都因社区合作成立传统智慧研究中心。刘宇端着石榴汁站在露台,看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拼出"未来之城"的字样,照亮了下面闪闪发光的镜面外墙。

“想什么呢?”哈立德走过来,手里拿着香槟,金丝眼镜反射着无人机彩光。

“我在想……”刘宇望向远处沙漠中零星的火光,那是贝都因人的营帐,“这种技术如何用在普通住宅上,而不只是五千亿美元的富豪乐园。如何让开罗的贫民窟、孟买的棚户区也能享受这种降温技术。”

哈立德沉默片刻,长袍在夜风中微微飘动。“你知道吗?”他最终说,声音罕见地柔和,“国王批准了你的二期鸟类保护系统。虽然预算砍了40%。”

刘宇碰了碰他的杯子。这算不上答案,但至少是个开始。夜空中的无人机现在变成了候鸟形状,在NEOM的镜面外墙上投下流动的光影。那些墙现在既反射星光,也吸收着沙漠千年的智慧。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阿里长老独自站在观景台边缘,仰望着星空。他不需要翻译也能明白,这座城市最终会成为沙漠的一部分,就像他的泥屋一样。而沙漠,终究会教会所有人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