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沙漠中的绿洲
刘宇摘下防沙眼镜,镜片上已经蒙了一层细密的沙尘。他用力眨了眨干涩的眼睛,汗水顺着太阳穴滑落,在下巴处汇聚成滴,最终落在滚烫的沙地上,瞬间蒸发得无影无踪。
“刘先生,这边请。”
走在前面的沙特向导穆罕默德回头招呼,白色长袍在热风中飘动。刘宇加快脚步跟上,运动鞋深深陷入沙中,每一步都像踩在刚出炉的面包上。手机上的气象应用显示气温48℃,但地表温度计已经指向72℃——这还只是五月中旬的天气。
远处,NEOM新城的临时指挥部像海市蜃楼般在热浪中摇曳。这个位于沙特西北部的超级工程号称要打造世界上第一个“气候免疫城市”,预算高达五千亿美元。刘宇作为特邀气候工程师,刚下飞机就被直接带到了施工现场。
指挥部的自动门滑开,冷气如潮水般涌来,刘宇不禁打了个寒战。长条会议桌尽头,项目总指挥哈立德·阿尔拉希德正和几位欧洲工程师讨论着什么。看到刘宇进来,哈立德立即起身,白色长袍袖口的金线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刘博士!终于见到您本人了。”哈立德的中文带着英式口音,握手力道恰到好处,“您在迪拜太阳能公园的设计让我们印象深刻。”
刘宇接过助手递来的冰镇柠檬水,一口气喝了半杯,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的感觉简直像久旱逢甘霖。“谢谢邀请。不过坦白说,我不确定沙漠中心能实现真正的气候免疫。”
哈立德微笑着按下遥控器,会议桌中央升起全息投影,NEOM新城的立体模型在桌面上方旋转。那是由两座500米高、170公里长的镜面建筑组成的直线型城市,像一柄闪亮的剑劈开金色沙漠。
“五千亿美元预算。”哈立德的手指划过投影,建筑模型随即分解展示内部结构,“最先进的纳米反射涂层,全域地冷系统,人工智能温控网络。我们要让建筑表面温度比环境低至少9℃。”
刘宇凑近观察建筑截面图。镜面外墙、真空隔热层、相变材料矩阵...技术参数确实令人惊艳。但当他放大细节时,发现鸟类撞击预警系统被标记为“二期工程”。
“哈立德,这些镜面会杀死多少候鸟?”刘宇直接问道。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一位年轻沙特工程师的钢笔掉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哈立德的笑容僵了一秒。“刘博士,NEOM是沙特2030愿景的核心项目。国王要求3年内完成首期工程。”他敲击平板调出另一组数据,“每年经过这片沙漠的候鸟不超过两万只,碰撞概率计算显示……”
“是生命,不是概率。”刘宇打断他,“我在迪拜见过太多被玻璃幕墙撞死的信天翁。它们的尸体堆在建筑物脚下,像一堆破布。”
空调的嗡嗡声填满了沉默。哈立德深吸一口气,重新挂上职业微笑:“所以我们需要您的智慧。既要降温效率,又要生态友好。”
刘宇望向窗外。热浪扭曲了远处的山丘,像融化的蜡笔画。他突然想起出国前导师的叮嘱:“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有时候得向当地人要答案。”
“我需要实地考察。”刘宇放下水杯,“不仅是工地,还有周边传统村落。了解这片土地原本的降温智慧。”
哈立德与助手交换了一个眼神:“当然可以安排。不过请注意,有些贝都因部落对新城项目……持保留态度。”
3天后,刘宇驾驶着租来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沿着干涸的河床向北行驶。副驾驶坐着项目组派来的翻译兼向导——年轻的沙特女孩娜迪亚。后座堆满了测绘仪器、样本袋和几箱矿泉水。
“前面就是最后一个贝都因人定居点。”娜迪亚指着远处几座棕褐色的建筑,头巾上的银色装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政府给他们盖了混凝土房子,但老人们还是喜欢住泥屋。”
刘宇减速驶入村庄。与想象中的原始部落不同,这里干净整洁,几座传统泥屋环绕着中央水井,太阳能板在屋顶闪着蓝光。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好奇地打量这辆陌生车辆,他们赤着脚,却能在滚烫的沙地上奔跑如飞。
“那栋屋子……”刘宇突然刹住车,指着东南角一座造型独特的圆形泥屋。即使在正午阳光下,它周围似乎萦绕着某种凉意,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娜迪亚点点头:“那是阿里长老的家。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经历过无数次沙暴。”
刘宇抓起红外测温仪跳下车。泥屋外墙的温度显示只有39℃,比环境温度低了近10℃。这简直不可思议。
“打扰了。”刘宇用刚学的阿拉伯语向门口的老人问好。阿里长老至少有八十岁,皱纹像沙漠中的沟壑般深刻,但眼睛依然明亮如少年。他盘腿坐在手工编织的羊毛毯上,面前摆着一套铜制咖啡壶。
娜迪亚快速解释来意。老人笑了笑,露出仅剩的三颗牙齿,做了个邀请的手势。
刘宇脱鞋走进屋内,瞬间被凉爽包围。没有空调的嗡嗡声,只有微风穿过高处小窗带来的自然气流。红外测温仪显示室内温度稳定在28℃。
“怎么做到的?”刘宇忍不住问,手指抚过墙壁。泥墙摸起来干燥凉爽,隐约能看到稻草的痕迹,就像某种活着的皮肤。
阿里长老说了几句话,声音沙哑却有力。娜迪亚翻译:“他说秘密在墙的肚子里。黏土混骆驼毛,再加……”
老人突然起身,动作比刘宇想象的灵活得多。他从墙角挖下一块土递给刘宇。断面显示墙壁竟有三层结构:外层是普通黏土,中层夹杂着黑色颗粒,内层则是细腻的白泥。
“这是……”刘宇小心地将样本装入密封袋,手指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
“黑的是火山灰,白的是石膏。”娜迪亚继续翻译老人的话,“冬天吸热,夏天吐凉。他祖父的祖父从也门学来的。”
刘宇如获至宝。这种被动式降温原理与现代相变材料异曲同工,却更环保、更廉价。他拿出手机,给墙壁结构拍了十几张照片,每个角度都不放过。
日落时分,刘宇坐在阿里长老的屋顶,看着沙漠从金黄变成暗红。老人递给他一杯苦咖啡,小铜杯已经被摩挲得发亮。阿里指向远处的NEOM工地,说了几句话。
“他问,”娜迪亚翻译道,“为什么你们要在真主的沙漠里造镜子?难道天上的太阳还不够亮吗?”
刘宇苦笑。他该如何向一个用泥巴造房子的老人解释,人类需要镜面城市来反射阳光、对抗自己造成的气候变化?如何说明这个五千亿美元的项目,其实是为了弥补人类过去两百年犯下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