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到现在,已经决定完结了,再写下去,麻烦也是很多,估计也写不了多久。
正如前面说的,这本书才刚刚开始登上一个大舞台,后面的一些内容,有时在群中跟书友也聊过不少。
本书进去这段时间,发现养书的书友还不少,每天书架还是有2000人左右。
这本书最开始其实也是没有想到写这么多,刚开始写的时候,大纲也没有多少字,基本就是一些年份大事件,然后是一些县志的内容,作为资料在里面相互穿插。
除了外挂以外,因为想将其他内容写得比较符合逻辑,很多东西都是自己胡乱思考写出来的,有时候觉得有漏洞,然后就想办法打补丁。
后面地位越来越高了,外挂的作用其实也就越来越小了,基本上是处于隐形状态,招募的人才做个辅助作用。
随着写书的深入,就开始感觉政策是多么的厉害,以前都不太仔细关注这些东西,大方向的政策离得太远了,接触不到。
因为是新国家成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对政策写得过多,其中也是想将一些事情说清楚,这段虽然不太远,但却特别神秘。
很多时候,某些路线,其实就是一个个政策的博弈,政策出台了,也就代表达成了一个共识,但具体怎么执行,执行得如何……那就又是一回事了。
本书从刚开始到通和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在担任县委第一书记,到后面划定通和地区,成为通和专区第一书记。
这一段农村政策就写得比较多了,这也是那个时候人数最多的还是农村,农村生产力起来了,解放的劳动力多了,各县发展起来也就比较方便了。
另一点就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这点上其实也没有写太详细,要写的话,可以写的太多了。
反正前面还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然后就是大搞基建,修房子,建设电影院,完善水利,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一起解决完善。
当时也就那么一个条件,另外就是合作社,这个后面再说。
还有一点就是跟部队同志的一些关系,在前期也做了不小的铺垫。
前面一些东西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前面实行的统收统支,当时的那种做法其实是不被允许的,属于是钻漏洞,不过成绩大,还有老师的肯定,这点也是相对合理的。
后面就要写财政的分级管理,还有分成,这个比文中出现要早一些,但为了剧情,就延后了一点,作为一个上升的筹码。
文中给的解释,就是冀省的财政比较特殊,将这个政策耽误了,将冀省变成了地方和上面的博弈点。
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另外就是开头的货币问题,在很多书友的固定印象中,好像旧币兑换新币,都是比1的,其实在最初是变化的,旧币价值还是很高的,当时是可以直接兑换美金。
第一桶金就是靠贷款,努力将钱花完,后面慢慢的货币就开始膨胀,将县城的一些小工厂建设起来。
这一部分没有太过详细的描写,比如说购买设备,培训工人之类的,当时认为没有必要,也就没有写。
其实这个是很有操作性的,刚解放时,很多资本家是外逃的,设备什么的只要能变现,都是想办法往外面卖。
通和的地理位置,在津门买点设备也是可以的,不过炼钢算是开了一个小挂。
另一个就是工厂赚钱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很多书友开始是不理解的,什么制药工厂、化肥厂怎么算账,都是亏本的。
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肯定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在过去,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但也不至于像我写的那样。
制药,主要还是救命,多赚一点意义不大。
不少书友说什么药品研发资金什么的,那就是后话了,当时这些都是国家拨款的,跟青霉素项目是一样的。
化肥这个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尽量低价,让利于民。
这个就跟现在总有人说粮食价格太低一样,说白了,种地想要赚钱,想要利润更高,要么降低生产成本,要么就提高农作物价格。
化肥价格低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其他什么农机、柴油价格降低、统一耕作……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同理的还有降低电费之类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公有制下,也不会说被谁揣到自己兜里,这个是很好落实的,基本是一对一。
粮食价格提高,这是一个大问题,影响是很大的,就不多说了。
在后来在省里担任冀省农村工作部部长、冀省工业部部长,再到省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基本已经将全省的工农业发展抓到了手里,这个时候也开始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