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姚广孝他正是以和尚的身份来协助燕王发动了宫廷政变。
远处传来了骰子敲击碗底的清脆声响和豪客的大声欢呼,还有酒令声、丝竹声、姑娘的娇嗔声和琴筝的弹拨声混杂在一起。
这是孔秀才恭维道:“王朋友,果然不愧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居然能够知道如此隐秘的事情。”
王全显然被孔秀才的话提醒了,便把话头转到了姓氏上。
“我太原王氏上出自周朝的姬姓。如果在唐朝以前还可以自称高门大姓,但到了现在已经与其他姓氏没有什么差别。”他看了几个新进的秀才,自嘲的笑了笑说道。
“你们启蒙的时的百家姓。百家姓本来是古人编给小孩子的一本识字书啊,他没有什么内容,就是各家姓氏啊,大家应该都会背吧。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
王全吃了一口菜,喝了一杯酒之后继续说道:“百家姓并不是第一本书写国人姓什么的书。
唐朝的时候,要是敢编一本姓氏的书,那还了得,那当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至少在唐朝是这样的。
比如说唐太宗继位之后,没多久就找了几个大臣要编写一本和百家姓相仿的有关国人姓氏的书籍叫世族志,就是要给天下的姓氏排一下尊卑顺序。
结果排出来第一个版本啊,按照当时人的一贯认知,就是把那些门阀士族大姓都排在了前面。
唐太宗拿来一看,说这什么玩意儿?这能行,唐太宗当时发了一大通感慨。他说你看看那些所谓的高门大姓有啥呀?都衰落成那个鬼样子了,还自以为是。
我李家是谁呀?我老李家平定四海,天下一统,现在我老李家是皇族,我李世民是皇帝。你得按我的规矩来啊,从此之后大唐朝讲什么顺序,讲什么姓氏,咱不看主场地位,咱就按照官职来论高低,这个版本来打回去重新排好了。
最后出来的版本是什么呢?一共排了不到300个,290多个姓氏啊,分为9个等级。
那怎么排的呢?是把老李家的皇族排在第一档,然后外戚排第二档啊,其他官员再往下排,唐朝皇帝后来干过好几次类似的事情。
他们干这种事儿本质上就是要打击门阀,这个方向很明确。
但是唐朝的皇帝并没有改变其本质。还是在搞排名,在排名上做文章,姓氏之间还是有三、六、九等的。
只要你搞三六九等,门阀士族他始终就阴魂不散,对吧?我们家1000年,他们家500年,你们家200年,你非说皇帝盯着你们家位置比我高,大只要你搞排名,世家大族啊在民间故事当中就仍然拥有声望。
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编的这本百家姓情况就变了,百家姓里面也是编排了500多个姓氏,其中也就第一句赵钱孙李。
这4个姓是有特意的安排的,是有据可查的,为什么赵钱孙李呢?
你看第一个赵,大宋朝老赵家的赵,之所以放第一个是因为皇家的姓;第二个钱,因为百家姓是当年的吴越国人编的,吴越国王姓钱,所以排在第二名;那孙是谁呀?是当时吴国的太妃姓孙;李是谁呢?南唐的皇室姓李;所以赵钱孙李这是第一句。
但是你接着往下看,什么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等等就没有依据了,甚至纯粹就是为了押韵。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从宋代再往后,传统世家豪门的姓氏排名不重要了,没有人在意这些了。
甚至宋朝覆灭之后,百家姓就还是按照这个版本往下流传。甭管是明朝的朱家天子,还是元朝的黄金家族的大汗,都不拦着百家姓接着这么出版。
第一个姓还是姓赵,姓赵就姓赵吧,他们没有兴趣去改你排名。
华夏文明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就再也没有什么高门大姓的荣光了。
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头上顶自己的姓氏,心里装着自己的宗族,参加社会的合作和竞争,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变成了一个样子,争取人生各种胜利,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光宗耀祖。
所有的中国姓氏都变得再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你的兴致有据可查,有明确的历史。传承的比较悠久一些,我的姓氏来历可能有些不太清楚,但对于姓什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就是我即使不怎么成功,那将来我还有子孙还有机会为重新来过。所以国人从宋代开始,他就不只是为了自己活;也不只是为了当下这一生活,而是为了前人或者为了后人而活;每一个国人都把自己活成了有血脉连接着的漫长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反正中华文明史此后的很多壮哉或者悲哉的故事都是打这儿来的呀。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这个时候世道变了,世家大族虽然是没落了。
但是姓氏的作用不仅没有变弱,反而强化了,对,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我的姓氏很值钱,很有价值,我不能让随便一个外人进来变乱我们家的宗族。
我要严防死守,这是重要的时代背景。”
“原来只是高门大姓很值钱,现在是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重视自己的姓氏,为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岘山写的这首诗,其实就说明了部分原因。
因为到了宋朝的时候,从汉朝魏晋传下来的那些高门大户,已经被百年的战乱战乱彻底的摧毁了,即使有所残余也不负唐。隋唐时代的动辄拥兵数千,麾下有僮客上万人的景象。
所以为了聚拢人心恢复世家大族的荣光,姓氏成了再次整合的一个要素。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比如一个北宋时代的高官,你特别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像过去的那个大族世家一样能够一直延续自己的社会地位,请问你能怎么做呢?
这时候北宋皇家实行的科举制度就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你们家的小孩儿读书上进,考进士成了维持世家大族权势的唯一手段。因为当时世家大族所以抗的家学和家传武艺已经无法适应的科考了。
为了家族的地位是延续所以这个时候你家贵为高官,能想到的延续的方法就是通过婚姻强强联合。
我们家这闺女能不能嫁给他们家那个刚中进士的小子呀?将来这小子当大官儿,我们家族地位不就能延续了吗?
宋代的宰相和宰相之间怎么样通过婚姻关系啊一直延续这个链条很了不起啊,能从北宋开国的时候一直扯扯扯扯扯扯到南宋的中期,100多年,将近200年的时间。
北宋第一位宰相叫范志,范志的孙子娶了真宗朝宰相王旦的三女儿;那王旦的大女儿呢又嫁给了任宗朝的副宰相叫韩毅;那韩毅的孙子又娶了神宗朝的大臣吴冲的侄女;吴冲的儿子又娶了王安石的女儿;王安石同时又是蔡京弟弟的岳父;蔡京的曾孙女儿又嫁给了南宋宰相周必大的堂兄,叫周必断。这就是世家大族相互联姻的手段,确保自己在失势时有所依靠。
但这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还要自己家族的强大,那就只有一个办法。
简单说就是一个家族,他必须用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卓绝的抱团儿的努力,集中资源供养出中进士的读书人。
而那个在黄榜上书名的进士的读书人又反过来负有对家族的责任,提携子侄维持家族的社会存在的啊。
在北宋时一个家族啊最聪明的策略是什么?就是专门有一些人去受寒窗之苦,你什么都不用干啊,不用下地干活,不用纺纱织布,你只负责铁砚磨穿,去读圣贤书啊,就去考科举。
那这样的人如何维持他读书的银钱来源怎么办?
家族里还得有其他的人分工,专心的经营家业,提供物质保障。
比如写资质通鉴的司马光他们家啊,原来是二伯父,司马仪负责经济,这个人能吃苦到什么程度啊?举个例子,晚上睡觉的时候从来都不用枕头啊,就枕着一块木板,为什么怕自己睡熟了。
他枕着一块木板,一旦醒了木板太硌人了,就睡不着了,赶紧醒了起来干活,这就是司马仪啊只活了32岁就去世了,那接着怎么办呢?这个家族的经济怎么办呢?
他们家大伯父叫司马浩二话不说丢下学业,接受了一整个家族的经济问题,那接下来呢就让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你可不许分心接着去读书,去考进士,我去管家里。
这个大伯父司马浩是当了十几年的家啊,他死了之后呢,他的儿子司马宣又接棒,连续三位当家人前赴后继,在超过60年的时间里勤劳,自我牺牲,维持了一个几代同堂,团结和睦的大家族。
这个大家族最后结出来的果实是什么?就是司马家族在祖父中了进士之后,父亲还能中进士。
祖父死的早,只当到了县官;司马光的父亲就做到了侍从管进入了高级官员的行列,光宗耀祖;然后把这个家风接着往下传。
以家族为单位的奋斗故事,结果一代名臣,小时候有司马光砸缸的机智。故事长大了呢有写《资治通鉴》的伟大成就,司马光是中华群星当中非常闪耀的一刻,但问题是这司马光怎么就凭空出世。
他是怎么来的呀?是司马家族一代一代人,那真是肩扛手抬,群策群力,艰苦卓绝,用几十年以上的时间供出来的一个人
这样的故事那真是从宋代开始,然后在历史上就一直没有断过了。直到现在,很多官宦世家仍然是采用如此的培养人才的手段。”
沈鸢轻听到这个故事之后,不由得把手上的酒杯放到桌子上,王全讲的这个故事何尝不是他们沈家此刻景象。
他看着桌上的美酒和佳肴又看又闻着鼻尖飘过的桂花油和透骨的女儿香。
加上栀子花,铃子花的清冽香气。还有美酒佳肴的味道,闻起来熏然欲醉,让人觉得如在梦中。
晚风微微吹拂,远处传来了歌女的吟唱声和,公子王孙大声叫喊的声音。
只听得岸边酒楼上琵琶弹拨,唱着:“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自然是对王全越发佩服,说实话这位王举人也真是照顾之极。
这位王举人实际上就是给这些马上要进行相似的人进行押题和考场培训,每个人要掏出100两银子。而且他选择的人数不会超过10个,只要忙碌半个月就能收入千两银子就这样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买卖,人家居然还要求人才能够进去,你说你服不服?
话又说回来,这位王权也是比较憋屈的,他既然能够辅导他人中举人,自己也能考出来,说明他考个近视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他宁可当巨人也不去考军士,就是因为他是建昌伯之后。
按大明此时的潜规则,勋贵之后是无法进入阁的,他们最多也就是做到布政使或者总督之类的地方高官。
所以王全对当官也没有多大兴趣,在地方当官,内阁如果没有靠山的话,那分分钟是别人的替罪羊。
一个人酒足饭饱之后便在岸边分离,约好了明天去王泉的住宅进行补习。
因为王全家是伯爵的门第,所以有一个很大,在南京有一个很大的院子,补习的士子都居住在其中。
沈鸢轻与另外两人分离,走向自己在南京刚刚住下的客栈,准备休息一晚,明天便退了客栈前往补习的地方,一直居住到箱式开考,这期间的饮食和住宿都有王全包了。
而且他在开考的那一天还会拍马车送给人前往考场。沈琦,沈渊,沈渊清由于酒喝的有些过量,不由得想起了王权在席间提及的刘伯温,他还知道一个关于刘伯温的故事。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初定天下,朱元璋欣喜之余也不免心下忐忑,于是就对这个号称活神仙的刘伯温询问。
刘爱卿,以你之见朱家的江山社稷可否持久呢?
这可让刘伯温非常的为难,像这种关乎国家王朝命运怎么可以随便的轻易泄露了?
但是还是皇命难违呀,于是他只好掐指算了半天说道。
茫茫天数,我朝后世万子万孙,何须问载。
朱元璋一听啊,喜不自禁,大喜过望,这不就是在说朱家的江山可以千秋万代,永世传承。
但是沈鸢轻在自己老师酒后的时候听到了另外一种解释,加上皇帝万历的年号。
顿时他裹了裹身上的衣服,心里感叹到今年的天气好像比前些年又冷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