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79 图穷匕见(1 / 2)不明不清首页

同时兰州、滦州、通州、邯郸工业基地,松江、小琉球、岘港、马尼拉造船厂,以及所有和这些厂矿沾边的产业也全接到了兵部、建设部、总参谋部下发的订单。

从单衣棉衣袜子鞋子到火枪火炮火药火油,全都是与军队相关的货物,不仅数量大时间还紧,想完成订单光靠目前的工人数量肯定不够。

于是很多地方出现了招工潮,突然间把青壮年捧成了香饽饽。没资格不够条件吃兵饭的也不用沮丧,还可以去工厂里干些日子,只要人勤快身手别太笨,保不齐就能吃上口工人饭了呢。

此时响应最积极的并不是大明本土,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当兵已经从丢人现眼变成了高薪工作,可埋在明人骨子里的风俗并没完全褪去。尤其在沿海比较富裕的地区,一般家庭还是不愿意让孩子去冒险,尤其是战时。

但与本土正相反,大明帝国的海外领土和特区对征兵令都展现出了趋之若鹜的态度,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徒步走到征兵点报名,为了能获得一个名额,贿赂官员的事件屡见不鲜。

仅仅两个月,吕宋、安南、朝鲜、沙廉、科伦坡等地就完成了大半征兵额度,当地驻军一直还在向总参谋部要求适当增加名额。

而最先完成征兵工作的地区,有点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居然是西域都司。征兵令发出去不到三个月,古兰丹姆就把来自哈密的密奏转呈到王承恩手里。

黄太极说西域都司的一万名额已满,民众踊跃者仍络绎不绝,恳请皇帝开恩再多增一些,或者从征兵不畅的州县挪一些给西域都司。

“看来朕之前的想法有些脱离了实际情况,谭不明,把沿海各县的名额减少一半,均给海外领地和特区,但官员子弟不在其列!”

实际上这样的奏折已经不是第一封了,吕宋、安南、朝鲜利用海运便捷早就给总参谋上过类似的文书,都是申请增加名额的。

相比起来东南富庶之地的征兵工作进展就要缓慢许多,不是说当地民众不支持,只是不太积极,能缩就缩,要等当地官员去催才会勉强把名单交出来。

这种现象好不好呢?当然不算好事。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都不愿意保家卫国,那经济再发达也是枉然,尤其是大国。

但也是人之常情,除了个别人之外,大部分民众对战争必须畏惧,吃的越饱越不愿意打仗,挣钱越容易就越不愿意玩命。反倒是相对贫穷落后地区的民众,会把当兵做为比较容易获得的上升通道。

那该不该花力气加以改变呢?洪涛认为该,但自己没本事彻底改变人性,所以只能听之任之。不过有一样是可以保证的,那就是先让官员的孩子上前线。

为此端王朱常瀛除了长子在西域都司服役,刚满17岁的四子也第一批加入了预备役,大概率会被派上前线,生死未卜。

“又是谁的?以后少接这些东西,该送通政司的让他们自己去送!”处理完了黄太极的密奏,洪涛刚要继续去看地图,王承恩又从兜里掏出份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