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五章 试点(1 / 2)带着图书馆回大明首页

现在在暖阁进行的不是君臣之间的讨论,而是皇帝与儒家的谈判。

朱允炆想要改革儒家,但是没有人接受。

方孝孺又臭又硬,不是谈判的好对象,朱允炆只能同其他大臣商量。

偏偏其他大臣摸不清两者之间可以妥协的点在哪里,所以不敢轻易接受朱允炆的条件。

所以改革儒家这条路现在走不通了。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小农经济开始瓦解的时候,儒家也就不得不改了。

现在朱允炆只能另辟蹊径,将改革进行下去。

没有办法,只好放大招了。

“诸位爱卿。”朱允炆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继续道,“你们难以接受朕的意见,朕能理解,现在朕还有另一个办法。”

“陛下请讲。”毛泰恭敬地说道。

“朕要在某些城市,或者蛮荒来实施朕的想法,你们总不能反对了吧。”

“请问陛下是何地点。”方孝孺竟然讲话了。

“朕还未确定,只是想了几个地点跟诸位爱卿讲讲。”

“朕在祭天时已经宣布大明子民可以随便向海外移民,在过年以后移民的事就要提上日程,朕确定的几个点就是移民的重点。”

“一个是台湾岛,这是通往南洋的重要基地。”

“一个是琼州府,主要是面向安南和占城。”

“一个是松江府,松江府扼长江之要,出可前往波澜壮阔的大海,入可逆流而上直达重庆,松江府以东是个绝佳的建城地点。此处不需要移民,鼓励民众前往即可。”

“一个是辽东都司,那里有巨大的铁矿和石炭矿。”

“再向北,奴儿干都司也需要择址建城。”

“边镇的位置都很重要,但朕只准备在大同府建设新城,此处也不需要移民,待朕解决了军户的问题再说。”

“西北的话,在哈密设哈密城,丝绸之路也该复兴了。”

“陛下,何谓丝绸之路?”郁新问。

朱允炆一愣,连忙搜了一下,才发现丝绸之路并不是中国人对这条商路的称呼,而是在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提出的。

中国对这一商路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称呼。

看到这里朱允炆不禁有些汗颜,还是学历史的呢,对这点常识都不清楚。

朱允炆解释道:“所谓丝绸之路是朕的称呼,就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这条历史古道。”

“中国的丝绸制品、瓷器、铁器、蚕丝、茶叶、冶铁术、金银器制作术及其他工艺品,通过经过这条商路传到波斯、大食等国;而西方的技术和许多瓜果菜蔬,通过这条商路又传入中国。”

听到这里大臣们更懵了,我们吃的东西还有从大食传过来的?

郁新及时将大臣们的疑惑问了出来。

“你们该不会以为很多以胡字开头的东西都是匈奴等族的吧?”

朱允炆纳闷了,明明中国史书上对这些都有记载的啊?

郁新说道:“臣只知道是从西域传入,并不知道是哪个国家。”

“你们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啊,西域的范围比整个大明都要大,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国家?”

“好了好了,朕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你们跑题了。”朱允炆一脸的不耐烦。

“你们只要知道哈密卫要建设新城就行了。”

“朕说的这几个试点你们可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