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常太守万万没想到,不过两日光景,他设想中的平步青云和锦绣前程就在一道旨意的到来下幻灭了。
原来,与贾思道同样身负监察重任的御史同僚们乍一闻此事,皆是愤慨异常。
纷纷上书指责通州知府和临安太守,狼狈为奸,纵子行凶,罔顾法理。
因着当年太祖皇帝明令不得杀言官的缘故,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言官更加的有所依持。
这其中的缘故自是容易解释。因为太祖一条明令,他们可以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
要知道,因为他们能动的人官职比他们大,官阶比他们高。甚至有时候连皇帝都被他们骂得毫无颜面,无任何还手之力,一旦皇帝要做些什么,就有更多的人跳出来,指责皇帝闭目塞听,再不然,就要一头碰死在金銮殿的红柱上,以表其忠心,天地可鉴。
因此这条明令无疑是两百多年来言官群体的保命符。而这样的群体,因着能骂所有人,随时随地的骂人,被骂的自然欲除之后快。偏偏又动不得他们。
太祖皇帝知道这往后要不闭目塞听,就得看这群不爱富贵,重惜名节,晓知治体的御史。
这才定下了这条规矩,后世子孙若不想被骂成刚愎自用的昏君,就得好好地受着敬着。
更何况,若真是个瓷器,又怎么会跑去跟瓦罐对碰,这不是聪明人所为。
而这样的贾思道,这样为江山社稷鞠躬尽瘁的贾大人,竟然被胡知府和常太守那样攀权附贵的小人关进了牢里,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老言官们忍不下去了,小年轻们见状,纷纷学着老师们又往里头添了一把火。
不过一天的光景,奏折就跟雪花片一样纷纷落在了靖康帝的书案上,靖康帝看着这一座小山似的奏折,嘴角不自觉地抽了一抽。
这事都闹成这样了?虽说前几天是收到了贾思道,不过他没有理会,左不过是言官和徐相的小矛盾。
贾思道这人,身上那股气势,真是令人敬而远之。就是他直面遇上,也是能顺毛就顺毛的好。
通州知府和临安太守,这两个人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贾思道一关进去,事就闹大了。
虽说贾思道是只快要掉牙老虎,可这会儿被咬住,要脱身还是很困难的。
靖康帝都懒得翻折子了,抬手叫了人,“去,把吏部尚书王守义给朕叫进宫来。”
不过一会儿的功夫,王守义便到了靖康帝跟前,靖康帝脸上并没有过多的情绪,指着那座山一般的奏折,吩咐他读起折子来。
王守义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这几日朝会上各位大人吵的不可开交就是这临安伤人案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言官的唾沫星子都快把徐相淹死了,徐氏一党又是吹胡子瞪眼地你来我往,一位向来暴脾气的老大人更是在今早的朝会上,直接撸起了袖子,朝着对方阵营中叫嚣得最厉害的一个二品大员扑了过去,生生地揍了对方后背两拳。
越读越是心惊,原来这胡有为逼死的小娘子还不止这么一个,苦主都纷纷被有心人翻了出来,而且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前,为了一个小娘子,把一户姓余的人家一间铺子给砸了,主人家也被打伤了,胡诌竟是纵子行凶,为了包庇亲儿子,愣把事给压了下来。
就这样,王守义在宫里读了半天的奏本,读得口干舌燥,心惊胆颤。
直至靖康帝觉得差不多了,才示意他停下,“这样的人,怎么两年前的绩效考核还是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