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议和条件什么的都是烟雾弹的话,那么抓住这个窗口期“移民实边”,就是他所有议和障眼法背后的主要目的之一。
崇祯十五年八月十一,杨振在袁进、吕品奇陪同下,视察了位于盖州城西南方的征东军西海大营。
这座规模庞大的营盘,位于盖州城西南和连云岛之间,恰好在清沙河西流入海的一个几字形河湾内的大片台地之上。
这片台地的东、北、西三面,都是清沙河的河道。
由于这个夏天辽东半岛上干旱少雨,清沙河的水量不足,河面虽宽,但水并不深,小队人马走浅滩可以涉水而过。
但这只是杨振策马前来才如此。
若是有敌人进攻,那么搭配上西海大营将来的驻军以及里三层外三层的防御工事,其东、北、西看似清清浅浅的清沙河河道,必将成为进攻一方的葬身之地。
如果加上其东北方向的盖州城,以及西北方向的连云岛,这座西海大营在防守方面简直是无敌的。
如今这处营盘的防御工事基本成形,杨振抵达的时候,通过以工代赈募集来的金海北路大批青壮丁口,仍在挥汗如雨地修建营房。
为了冬天保暖,大营内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营房,统一采取了半地下的样式,看起来普遍不高,只有窗户以上的部分在地面之上。
杨振特意走进一处已经建好的营房,从地面拾级而下,推开厚实的木门,一个棚的士卒的住宿之所随即映入眼中。
当然,新造的半地下营房之中,除了一铺土石封泥的大炕以及烧炕的灶台之外,别的什么东西也没有。
杨振看了看南北向窗户的通风效果,基本满意,除了叫他们一定提前备好充足的木柴之外,剩下就是督促他们加快进度了。
八月底前,在旅顺口装备与休整完毕的征东军新编右翼军剩余主力团营,将正式入驻这座大营,届时必须完全竣工。
袁进和吕品奇自然是凛然领命。
杨振视察完西海大营,留下吕品奇在大营内监工,而他自己则登上了事先备好的船,顺河而下。
在连云岛水师大营更换了一座四百料的战船之后,在一个小型水师船队的伴行之下,沿着海岸往北而去。
接下来的几天内,杨振白天带人登岸,晚上登船撤回海上,实地勘察了盖州以北,三岔河口(辽河口)东南的几乎全部沿海和近海地区。
期间距离耀州城最近的时候,不过几里地远,已经可以远远看见飘扬在耀州城头的敌人旗帜了。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遇到清虏的巡哨。
考虑这一点,在这趟旅程结束返航的时候,杨振嘱咐袁进不仅要加快移民实地的进度,同时还要在三岔河入海处附近,被毁的原“梁坊口”的旧址之上,重建一座可以大量屯兵和储粮的河口大营。
同样考虑三百年后这里的地名,杨振为其命名曰营口城。
表面上当然是取大营的营字与河口的口字合二为一命的名,但实际上杨振自己心里清楚,不过是他自己的后世记忆与习惯使然。
当然了,后世的营口港主要是一个海港,其内河航运码头的地位有所下降,因为几百年后为了治理辽河下游水患,辽河与浑河以及太子河分开入海。
所以营口所在位置,就成了旧辽河口,或者说大辽河口,实际上是浑河与太子河汇流后的入海口。
但是现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被称作三岔河口的辽河入海口,辽河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流以后,浩浩荡荡进入辽东湾的主河道。
辽阳、沈阳等地还在大明手中的时候,这个河口地带曾经修筑有港口和关城,叫梁坊口,专供南来北往的船队停泊补给检查使用。
也是大量官船民船以及商船前往海州、辽阳、沈阳甚至铁岭卫的货物中转与集散之地。
来自南方的商船从这里北上,走水路最远可以抵达铁岭和开原卫。
现在,能不能由此乘船到达辽北,杨振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船队从这里进军辽阳以及更北一点的沈阳,肯定不是问题。
水上补给线路,一直是他最重视的补给线路。
将来进攻清虏重兵驻守的辽阳坚城以及盛京城,辎重补给最好还是走海上,然后通过辽河中下游四通八达的各大支流来完成。
这些事情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