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学这篇作文。
海百川写这篇作文时并不用很复杂,要求很简单很明显。
主线也需要很明确。
但是海百川对自己的要求是希望能在这篇作文中通过让人越是不经意的小事和容易忽略的细节。
真正的写出和关联起来这篇作文的主线。
而越是想这样写出话来,其意境深远,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就越不容易,很困难。
不过海百川知道还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
而且很多人上高中的时候会学过,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
珠玉在前的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这篇文章,讨论的就是秦过、秦的过失。秦的过失只用文末一句“仁义不施”就说得透彻了,可这整篇文章,在中间“然而”二字处作一转折,未作转折之前、反复的只是论述秦国的势力之庞大、转折之后。
反复的只是讲明陈涉的力量如何之微小。
至于文章前半部分论起六国时、这只是在反衬秦国的强大。文章后半部分论起秦国时、又只是在反衬陈涉力量微小而成功这是最有妙处的一笔。
而海百川,就是有想法想要这么去写。
不得不说,名传千古的文章肯定是有自己的精髓所在。当然可能很多学生在他被选入课文之后,再也不能去主动领会精髓,只能学会应付考试。
还完善更多的事项,凭借,不是算特别深厚的比例,来模仿这个骨架和大致的结构,然后看能不能塑造出同样的结果。
但是直接抄袭或者直接把它拿过来用是不现实的,他肯定会做一些不少的改动。
退学,成绩以及生活方面各方面的对比,然后进步和最后突然的转折。
但是海百川肯定没信心,将转折和力度协调,贾谊这位儒学大家所取得到的成绩。
但是就算没有二三分,有个一两分,效果肯定也是很佳的。
海百川大致的格调定下来就是先扬再扬后抑,尽量去靠拢贾谊所在《过秦论中使用过的方法,然后改造与自己相适。
海百川就根据自己吃透课文的情况来看,对于其他人。
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缘故,经典的文章和经典的诗词,如果上了课本之后,大多数人就少了想要去精心研究的心思,当然说的大多数人指的是学生。
明明就有了很好的作文范例,就比如说书本上的那些课文,比如说那些大家伟人所写的,但是大家却忽略了这些,更迷信那些在课本之外的知识。
万变不离其宗,这是精义。
可大家学习起来,不管是好学生还是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没有明显的去意识到这一点。
就如同学武功上面的招式,先不去学,静下来的,不动的静招,却反而想学提前学习,动起来的变招,走路都还没有走稳,却一味的指望跑得飞快。
这并不现实。
对于海百川学习语文课文所经历过的阶段,可以说每个阶段都不一样,课本他同样可以说,自己是吃透了,但是记住了,课本和理解的课本不一样,理解了课本和掌控的课本又不一样,掌控了课本和灵活的完全应用课本又不一样。
每一个阶段吃透了课本的差距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