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困惑(一)(1 / 2)大宋元戎首页

随着桂如渊入驻兴元府,制置司自崔与之离任后所积压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兵员问题,利州路的军队刚开始是由兴元府义士以及良家子组成,也就是从两河,关陕逃难过来的流民。但因为南宋对待军士待遇较差等问题,到了中期,地方新军忠义军开始成为防御的主干力量,而纵观历代,民兵作为防御力量是十分常见得,但是另外一方面,民兵战斗素质低下,也是其始终无法成为真正正规的国防力量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招安”也成为南宋王朝维稳的主要决策之一,宁可成忠义营。也不能让他们成为贼寇。

南宋边境四路,四川官兵最少,却最为险要。主要原因还是腐败和吴氏家族的落幕,吴家镇守川陕时,兵力最盛时达万之数。往后,西军兵员开始越来越少,吃空饷的却越来越多。乾道三年1167年时西军兵额二万七千人份额,然而全境兵员数量只有二万五千四百余人,排除掉戍卫和吃空饷的,只有一万一百四十三人,而在这一万多人里面,披甲者更是仅有六百二十七人,这还是吴曦之乱前的光景,吴曦之乱后,官兵每月逃亡不下四百余人,招兵效率又追不上逃亡的频率,兵员日益丁薄,而蒙宋兰皋之战后,赵彦呐在兴元府招拢残兵,仅剩四千六百余人。官兵稀缺,也是南宋王朝后期无法抵御蒙古铁骑的主要原因。

整个川陕前线,政府防御力量仅有四千多人,现在得主要防御力量靠的是各州得忠义军。

“郑损这个鸟人,给我留下了这么个烂摊子,自己却拍拍屁股滚蛋了。”桂如渊看着兵员簿,狠狠得啐了一口。桂如渊明白,兵员扩充势在必行,单靠民兵是远远不够的。蒙古铁骑没有专门训练的士兵去抵御,很容易就会被一冲而散。可是朝廷那边。。。

桂如渊苦恼的用毛笔敲了敲额头,眉头紧锁,虽然躯体主人前世是史弥远一党,但是在他印象里,史弥远是一个不亚于秦桧的奸臣,自己想要好好整顿,得仔细费一番功夫了。苦恼了一会,继续看下去,兵员问题固然重要,但川陕的弊政却不止这些。桂如渊继续看下去,发现此间种种是越挖越多。

兵员簿下面是茶马簿,二者看似不同,然而却是紧密相连。南宋四川在西北进行茶马互市,要依靠茶叶方能和高原上那些游牧民族换马。南宋马匹有三个渠道,除了本土西南的川马,还有南边的广马,西北的秦马。而南宋作战以秦马为主,但秦马损耗率极高,归根到底还是汉中多山道,没有优秀的马场,而主管马政的是三司官员,“作费批支,亦颇骄纵。”而且,也不会合理管理马匹,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马政疲敝,除了空耗民力,并无什么积极作用,为了让马纲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朝廷也是出了各种政策,而直到崔与之主政期间,马政方才有所恢复,崔与之大肆买马,马政工作达到巅峰。其后,崔与之去职,郑损接任,马政再度衰落,而由于朝廷的限制和分配,四川能分到军队的也仅有几千匹,且集中在金州和兴元府一带。而蒙古军去年在关外一番破坏,亦是将仅剩一点的战马消耗殆尽,如今整个利州战区,战马不过几百匹。

盖上茶马簿,桂如渊深深吸了一口气,如今的四川战区,是要兵没兵,要马没马,兵不过数千,马不过数百。如今四川的困局不仅仅只是民生上,军事上更是严峻。诚然,虽然手下还有数万忠义军可以用,但是这些忠义军战斗力良莠不齐。一旦对阵厮杀,胜负随时会向敌方易形。

所谓要想家中平安,拳头必须得硬。桂如渊觉得要想避免原来历史上的川陕悲剧,军队改革势在必行。

“不知镇帅叫唤属下等人,有何吩咐。”

副使赵彦呐,准备将领程信,主管机宜文字高稼三人从公厅外口走进来。桂如渊道:“诸位,本帅早上观阅了兵员,茶马二簿,丁亥一事以来,蜀中就没怎么安宁过,若是过几年鞑子复来,我等用什么防御。诸位可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