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和州城(1 / 2)我在明朝开学院首页

和州城,城墙高耸,厚达两米,城墙上可以并跑三匹马,城墙外壳由青砖垒成,内夹土墙,砖之间由糯米汁混合着鸡蛋清填充,土墙在筑的时候则混合了大量沙以及糯米汁和鸡蛋清,真要说起坚硬程度,并不逊色外边的青砖外壳多少。

当初修筑城墙的时候,专门有人拿着铁杵,在修好的城墙上铲,要求砖缝插不进铁杵,城砖用制式长枪刺了不能留下超过半寸的坑。

当然,这是初筑城的要求,这会则是已经发生了改变,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外边的青砖已经没有起初那样坚硬,但是依旧隔断了城内城外。让城内的人,得到保护,望着高耸的城墙就能产生安全感,城外的人,则是绝望,城门有士兵把守,城墙也太高,他们爬不上去。

和州城是这周边最大的城,仅次于下游的集庆,但是周边十几万的难民,不停地往和州涌来,自是也经不起这种消耗,和州城的官员们已经愁的头发都白了,官府的赈济已经远远不够,以工代赈也不是长久的法子,实在没有那么些的工给做。

在和州城府里,一众大小官员,正在就这问题展开讨论。主要是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关闭城门,不在救济,没有吃的,到时候难民自然会散去。另一个是,征调城中富户的粮食,发动土豪地主,集全城之力而不是仅仅官府出面。

就现在看来,和州城府的官员们还算是合格的,至少他们在考虑如何去赈济灾民,不管方法如何,起码心意到了,那些饿死的难民兄弟,至少应该瞑目。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吏治基本上崩坏到了极点,我们前边说了,元末的天灾频发,于是就需要朝廷发动国家的力量,调动物资进行救援,元政府虽说一直没把自己作为主人,但是最起码的脑子还是有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作为客人,一直鱼肉主人的前提条件就是给主人留了口饭吃,你拳头大,打不过你,好死不如赖活着,大家也就将就你了,但是如果你真的把大家手里的饭抢走了,那只能反你娘的了。知道有此后果的元廷,自是在维持自己吃饱的情况下,尽量给主人家的人调点吃的,然而这时候出了个问题,你元廷吃饱了,那我们下边的小吏呢,眼瞅着上边的人吃香的喝辣的,得了,大家也不用客气了,于是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假如江西行省发生灾害,根据就近原则,需要福建行省调粮救济。朝廷发文,调福建行省二十万石粮食救济江西行省。文件下来了,福建行省的官员,一看,乐了,二话不说,抽调着兵丁,就下乡征粮了,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朝廷的红头文件,这粮算是整上来了,呀,这一不小心多征了十万石,注意这多的十万石是已经经过小吏手的,也就是小吏已经吃饱剩下的,这如何是好,还回去?想屁吃呢,自是大家你好我好,一起瓜分了。所以实际上征调的粮食就可能超过了四十万石。各位以为这就完了?天真,走路要消耗吧,征发民夫要给钱吧,于是接下来,各位官员小吏又有了贪墨的机会,二十万石粮食到了江西行省的我们往多了说是十五万石,二十万石能救济的灾,十五万石大家勒紧裤腰带倒也不是不够。江西行省的官员一看,好嘛,二十万石送来十五万石,沿途消耗,这理由没话说,要说最了解官僚的还是官僚自己,一看隔壁福建得各位,吃的腰带都解下来了,咱们江西老表也不能示弱啊,于是,行省官员扒一层,各个路级(元朝的统治基层单位),县级官员扒一层,小吏们再扒一层,最后能剩下一万石就是发慈悲了。灾民咋办?死不死的管我啥事?恩?反正我们吃的饱,嗝~

这样一套走下来,受灾的省就由一个行省变成了两个行省,只不过一个是天灾,另一个是人祸。于是,在元朝就存在这样的怪异现象,各官员闻灾而喜,催促朝廷救济的奏章一天三封的送,真真真是悲天悯人官老爷呢。

我们再把视线放在现在,两种办法说不上好,但也算是能解决和州城的问题,或许是大家慈悲为怀惯了,最终第二个方法获得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