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原郡九原县吕布家乡,此时吕布的父母已过逝,张昀上表天子追封吕布之父为德侯,免九原地区百姓三年赋税。
吕布的家族在九原算是大族,但没有当大官的。在张昀看来,能培养出吕布这种大才极不容易,再说了,吕布现在是张昀的部将,等返回淮南国时,张昀会娶吕布之女吕芳为侧妻。给吕布之父授侯爵,对吕布来说,极其光荣,对张昀来说,也有面子。
河套地区既种粮也放牧,物产非常丰富。
张昀也只有来到这个地区,才能真切感受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冲突之不可避免。
北方是茫茫大漠,草木稀疏,好牧场都在阴山以南。游牧民族为了改善放牧和生活条件,克服困难不断向南迁移是必然选择。
这是地理气候生活生产方式等所决定的文明冲突,在那个时代张昀以为永远都解决不了。西汉武帝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抗击匈奴,到了东汉末了,匈奴虽然已经衰弱,但鲜卑却填补了匈奴的空间,正在快速崛起,西凉方向羌族实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
就算能够把匈奴鲜卑羌等全都消灭了,不用多久,这些地区又会有其他民族不断发展壮大。
张昀想到西晋之后不久就会出现五胡乱华局面,草原民族在其中起了极大作用。这次作乱,造成的后果比东汉末还要严重。在东汉末,人口急剧下降,全中国估计只剩下了一千多万人。
而到五胡乱华时代,人口只能以百万计。大汉文明差一点象古埃及、古印度、古印加等一样被灭绝。
张昀的心情很是沉重,他穿越过来后,随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大汉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发生冲突时,农业文明始终处于劣势。要想战胜游牧文明,大汉唯有提前进入工业文明。
怎么让大汉提前进入工业文明呢?当然是发展科技呀!
张昀打仗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沾了少量工业文明的光,队伍里装备了炸弹,防护能力极强的铠甲,比敌人更加锋利的刀矛,射程更远的弓箭。
假如队伍装备火药枪和火药炮呢!战争方式都会发生彻底改变。
张昀此时理解历史上各朝代在北方建造长城的的无奈了。长城真的能够阻挡住游牧民族南下脚步吗?张昀表示怀疑,但建造长城,至少可以表明中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决心。
因为张昀觉得没有办法根治游牧民族南下问题,所以到了河套,却没有率兵到北方广大荒漠地区去耀武扬威。
总不能把鲜卑斩尽杀绝吧?即使把鲜卑斩尽杀绝了,不久后,又会有其他游牧民族来到。
鲜卑人得知张昀来到五原郡后,慑于张昀的强大武力,他们非常识相,主动赶着牛羊,迁往东方。对于鲜卑人来说,这个冬天将特别地寒冷,因为他们失去了冬季牧场。
张昀率领队伍在河套地区过河水,在河西黄土高原上,一路向南巡察。
张昀回到长安时,已是十一月份,天寒地冻,大雪覆盖住山川,一片银装素裹景象。
这年的冬季气温又比往年低了差不多有二度。地球气候在发生着变化,北半球将会越来越冷,也会越来越干旱。过去在徐州以北种水稻是常态,逐渐地水稻将被迫南移。因为雨水减少,种水稻的水供不上了。
当时是靠天吃饭,春季雨水假如大量减少的话,严重旱灾必然会发生。
张昀来自现代,对气象气候等拥有一定常识。根据一些现象,他能推导出很多有价值结论。
张昀一回到长安,就在大厅内主持召开部将会议,听取汇报,了解在他巡察并州时长安一带及天下诸侯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陈应把曹操与袁绍之间战事进行汇总后,报告说:
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曹操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作出如下部署:派一将领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而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张昀问:“刘备现在在哪?”
陈应发怔,张昀不关心曹操和袁绍作战排兵布阵细节,竟然会关心曹操手下一员小将,不明白原因。陈应小声说:“刘备只是小人物,应该也在官渡方向。”
张昀摸额头,手指插头发思考,刘备应该骗取曹操的军队逃走的呀!怎么还没有骗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