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31章(2 / 2)天下末年首页

“阿翁,沿河上下四十余里,河面可过人马。”

“呼!”

关羽面色稍变,随即开始给各将下令。

在濡水西岸。

公孙续与诸将驻于坡上,眺望着缓缓渡河的幽州军。

率先踏冰过河的并非幽州军骑兵,而是两千余名步兵,以戈矛、弓弩居多。

公孙续没有动作,安静的看着先行过河的幽州军摆开阵势,继续等待着幽州军主力渡河。

同样,见先头部队无恙,关羽心下跌落低谷的同时,依旧安排着诸部渡河。

整整两个时辰,小心翼翼的幽州军才渡河一过万余人。

等待天色渐暗,幽州军主力悉数渡河,唯独在河东岸留下三千骑兵,遮掩后方。

当天,并没有战事发生,来的依旧是周军的骚扰部队。

这种情况,让关羽感觉很不安。

自己率军回援蓟县的决策,真的正确吗?

这一幕,太像围魏救赵中的场景了。

还有,周军到现在还不出击,在等什么?

等援军?

又或者说是在等自己,准备一口气吃下来....

周军现在到底有多少兵力在对岸?

次日天色大亮之后,关羽就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周军眼中的庞涓,马陵道中的庞涓。

苍茫的大地上,身着玄甲赤衣的周军骑兵,如暮云一般压来。

数不清的旌帜,形若云海,布满了视线。

马蹄声,亦如雷音,不断的在心头响起。

“报~少将军来报,敌骑万余,逼近河东。”

令兵呼完,起身离去。

关羽回头凝望,虽然什么也没有看到,但似乎又看到了许多。

比如....

十二月的第一天。

周军与幽州军,战于濡水,幽州军大溃。

燕候公孙续,阵斩幽州军主将关羽,及其所属将校十七人,斩及一万两千级,降俘无数,余者散逃乡里。

十二月三日,辽王公孙度破临渝城,斩级两千。

至此,幽州为刘备所据郡县悉平,独易京、蓟县两地,尚未破城。

十二月六日,关羽首级传至蓟县,三军鼓励。

八日,传至易县,姜叙大喜。

十日,易京守军出城战,周军大胜,破城,斩守将张飞及其将校十三人,余众降。

十八日,蓟县开城投降,刘备自缢于府。

二十日,辽王率军抵达蓟县,幽州遂平。

——————

“哈哈,好!”

在接到幽州悉平的战报后,高诚不由大喜,拍案叫好。

行营内,一应公卿亦是奉声道贺。

的确值得庆贺!

无论是作为主帅的姜叙,还是此战表现极为优异的燕候公孙续,都出乎意料的完成了此次攻略幽州的任务。

自十月出兵,到现在捷报传至行营,拢共不过两月功夫。

而就在这短短时间内,北幕军区消灭了幽州军主力八万余人,攻破坚城易县,拿下刘备占据的幽州六郡之地。

虽说都知道这是一场必胜之战,但能如此迅速的消灭刘备势力,对于三军士气、朝野民心的鼓励不可谓不大。

甚至,还能给予齐国莫大的压力。

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

一场完美的大胜,诠释了藏锋五年之久的周军锐气。

很快,对于幽州之战的封赏便从行在,抵达幽州。

北幕军区节将、幽州之战统军主帅姜叙,进爵燕国公、征北大将军、使持节,都督幽、平二州军事,镇蓟。

北幕军区副节将张济,进爵祖厉县公,加安北将军。

北幕军区参军鲁肃,进爵东城侯。

辽王公孙度,加太尉、太子太保。

辽王世子公孙恭,爵襄平县公,任平州布政使。次子公孙康,爵带方郡侯。

辽王世孙公孙晃,爵新昌侯,入东宫。

第二骑兵军军将公孙续,进爵辽西郡公,加平狄将军。

第一军军将马玩,进爵高平县公。

原右北平郡守郦止戈,进爵徐无侯,任幽州布政使。

原渔阳郡守王松,进爵平谷侯,任幽州布政司主薄。

原居庸守将鲜于辅,进爵广宁侯,任幽州守备军军将。

其余诸将,皆赐财帛。

其下师帅、校尉,各有增进。

此外,以临渝县为界,分辽西郡,合辽东属国,置昌黎郡。分乐浪郡,置带方郡。以氵岁貊地置临屯郡、以三韩地置真番郡。

分幽州,置平州,辖辽东、昌黎、乐浪、带方、临屯、真番、玄菟七郡。

册封扶余王简位居为周扶余王,赐金印、紫绶。

在幽州等待的姜叙、公孙度、简位居,在承诏后,都是喜笑颜开。

姜叙自然不用多说,国朝正式以军功册封的第一位国公。这代表着高悬已久的国公爵,不再是仅用来追谥。

当然,苏怡的雍国公不算,他是承嗣,这个没法比较。

征北大将军的荣誉官职,姜叙倒是不在乎。国朝自改军制后,原本的四征四镇等将军都成了荣誉官号,没有任何权利。

反倒是自己这北幕军区节将的职权非常大,常时节制军区诸部,战时还能节制守备军及民兵。甚至战事紧急的情况下,有征募新兵、民夫,节制地方的权利。

毕竟战事不利,伤亡较大的时候,还干等着后方送来新兵,岂不是拿战争当儿戏。

不过,现在姊夫又给了自己节制幽、平二州军事,就有得琢磨了。

不出意外,就是防范公孙度这老头。

公孙度也很满意,跟自己和姜叙商讨的结果好上不少。

俩儿子的加官进爵是情理之中,但孙子公孙晃也被封侯,就是预料之中了。

而且新昌县就在辽东襄平旁边,看来天子的意思也表达的非常明确。

只要儿孙不闹事,辽王的爵位起码可以吃三代。再往后,谁也说不准。

再说了,三代之后,公孙家在平州就已经根深蒂固了。

跟在公孙度身后的公孙恭也挺满意,倒不是对爵位、权势的满意,而是对天子的态度很满意。

有了天子表态,自己已经不用在乎弟弟的威胁了。

若是弟弟能被天子征召到长安,那就更美了。

诸降将的情况更不用说,他们都没想到能博到这么大的好处。

倒是公孙续,感觉有些迷茫。

按理说,进爵郡公,连跳两爵,在这场封赐中,自己无疑是最大的收获者。

但辽西郡公,并非世袭罔替。

依朝制,除非诏书中言明世袭罔替,亦或几代渐减外,其余所有爵位都是减等承嗣。

就比如获得辽王爵位的公孙度,等他死后,公孙恭就真的能如愿以偿的承王爵?

诏书中又没说世袭罔替,只是册封公孙恭为襄平县公,中间还隔着郡公、国公呢。

别说他公孙恭了,现在魏王跟汉中王,都在考虑着把王号换为国公。

虽然降了一级,但起码不用担心日后啊。

汉初封的那些异姓王,有几个善终?

所以,这辽西郡公的爵位的确很高,就算儿子以后没本事,也能得到个县公的爵位吃饭。

孙、重孙甚至玄孙,没本事的话,都不愁吃穿。

但再往后,始终不如燕候世袭罔替来的香啊。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中原大战,自己应该是参与不到了。

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辈子就是郡公到头了,作为一名降将能混到这地步,该知足了。

而且,万一未来儿子牛逼轰轰了呢,说不定就发扬光大了,哪还需要自己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