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可玲不满着公婆不同态度对待姜业华和姜业辉两个孙儿的同时,远在牡丹市的刘燕平,也在想着那时的公婆是如何对待姜业华和姜业辉的事。
如今儿子姜业辉没有回去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少了这个摩擦点而激起的矛盾,郑可玲应该不会和公婆、丈夫关系如那时同样僵了吧。
爷爷奶奶对待姜业辉就是那手中宝,看着姜业华就是那路边草。
特别是姜老爹摔坏腿后,更是宠姜业辉宠的没有边。
姜业华和姜业辉两人年龄相近,姜业华开朗,姜业辉活泼。正对脾气,天天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
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捏泥巴、摔皮卡,弹弓、铁环没有他们俩不玩的。
奶奶不满村喊破嗓子让他回家吃饭,他们从不主动回家。
回到家时不是灰头土脸,就是刮破衣服还有身上跌破跌伤的事也时常发生。承受这一切后果的人,当然都是大一岁的哥哥姜业华。
“天天就知道带着你弟弟疯玩!看把你弟弟摔的。整天不学好,看我不打死你。”奶奶见状非常的气愤,她不仅骂,有时还撵着姜业华打。
同样是饿坏了来家后狼吞虎咽的吃饭,姜业辉这样就是大气豪爽,姜业华这样就是饿狼扑食。这是姜老爹的原话意思。
郑可玲心里那个气呀。回到家和丈夫说“俺家小华就比辉辉大一岁,不都是小孩子嘛。有错就都是小华的错,他爷奶也太偏心眼了。”
丈夫认为这事很正常,还怪她小心眼。“爷爷奶奶不能管教孙子啦。”
随着他们年龄的成长,顽皮和打骂也随同着升级。郑可玲有时气不过,和公婆争吵,都以公爹和丈夫的压制而结束刚撩起的战火。
姜老爹家,在新衣、吃食等方面只给姜业辉准备一份,其他的孙子孙女都粘不到边,去逛集走亲戚等活动也是都带着他一起去。
对父母的这种做法,姜宏夏、姜宏永兄弟俩认为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别说姜业辉领有政府给的遗属补助,就是没有,他是大哥留下来的唯一骨血,自己作为亲叔叔,也有责任和义务把他抚养成人。
两个女儿姜蓉、姜秀对此更没有意见,不仅没有意见,还时常给侄子姜业辉做衣服,自家里做有什么好吃的也还要送给父母和侄子一份。
三儿媳郭霞对自己的女儿没有得到这种待遇也是能理解和接受的,自己也是学校代课老师,丈夫是国家教师,家里收入也不低,想要什么自己去买就是了,何必要去和一个孩子计较。
只有二儿媳郑可玲,原来就一直觉得公公婆婆为事不公,凭什么老大老三都上学,一个作了军官,一个当了教师,全都捧上了金饭碗。只有自己的丈夫一人在家务农。
她全然不去想要是姜宏夏也读书考上学,成立国家干部,哪还有她一个村姑什么嘛事。她心里只想着为报丈夫不愤。
哪怕姜宏夏多次和她解释说是自己对读书的没有兴趣,上学时连小三岁的弟弟姜宏永成绩都不如,才主动下学务农的。
郑可玲根本不肯相信这是事实,还她是固执的认为,是因为姜家里的劳动力少,才是姜宏夏下学才是真正的原因。丈夫在家务农,连累的孩子们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她见自己的孩子整天被爷爷奶奶如此的嫌弃,逮着机会直和丈夫抱怨:“你看他奶,都要吃饭了,还把我们家小华赶回来。”
“俺娘又不知道小华什么时候去,又没有做有他的饭。”姜宏夏闷声说道“回来家吃不是一样吗,还省得你天天说他不着家。”
“都是孙子,家里的糖总可以能拿出来给几个孩子一些尝尝吧。我可看到上次他爷赶集买了一大包回来呢,不也没给。”郑可玲争辩道。
“给了,辉辉给小华一大把呢,我和哥哥都吃到了。辉辉看见我,也给我了呢。”站在旁边的女儿江业芳听见妈妈是话,忙接腔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