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高祖这一代,就被培养成了一个斥候。斥候是部队中的精英部落,三五成群或是十几二十人,很少见有大股斥候同时行动,因为他本身要求的就是机动性,最忌讳全军覆没。
培养一个斥候至少要花费上千两银子,马是精英战马,兵器铠甲要求轻盈而且坚韧,人更得是拳脚功夫的高手,还要擅使刀枪。
而斥候的一则军情往往就能改变整个战局。
到了徐家的高宗这一辈就混成了一个小校尉。
徐世杰的爷爷是一个裨将,父亲是一位副将。
他是啥?驻南通帝国北关主将兼伐唐东路军兵马大元帅!
这家人可谓是步步高升!
有了东路自然就要有西路,但是不打开临城,东西路划分就没有意义,临城是进入东唐的唯一通道。
南通帝国军队当然也可以翻山越岭,只是你人能过,马和粮草怎么办?
基于此等考虑,徐世杰下令,三日之内必须拿下临城!
战事若拖至半个月,那临城就会零零散散聚集十万军士,若是一个月还拿不下来,那就只能两国举国之重兵在边境决战了。南通帝国准备了这么多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必须速取临城。
临城的守将张舒真则是坚壁清野,面对十倍于己的守军,龟缩是最好的选择!
攻城怎么攻?四十万大军看似人多,但是若站不住城头,四十万人堆在城下就是活靶子。
徐世杰四十万大军中有三万轻骑兵,在东唐这种多山的地形当中轻骑兵作战能力有限,这三万人可以说除了进城之后烧杀抢掠毫无用处。
另外还有三千重骑兵,如果不是正面摆开阵型对战,这三千重骑还不如轻骑兵有用。
五千工兵。
工兵有用,攻城需要云梯,抛石车,云楼,捣城车,这些器具初一开始会配备一定的数量,后面也会有补充,但是作战之时的损耗不是那点些许的补充就能够的,工兵就负责这些器具的制造和维修。
徐世杰前帐右路先锋张孔硕是一位猛将,带兵三万去承担了攻城任务。他不需要拿下城,但是要站住城头,只要城门一开,四十万人涌入,守城将士就只能任人鱼肉。
张孔硕将三万军士分成十队,每队三千人,采用车轮战术攻城,每隔一个时辰换一队人。
虽说临城守城的兵力不足,但是守城器具十分完备,城头上坐着二十四架城防弩,号称配备了十万弩箭。
城防弩不比弓箭,弓箭射伤还有活路,弩箭射伤非死即残,城防弩的穿透力极强,很多时候第一个士兵中箭之后他身后的士兵也会受到波及,若是二人站的太近很有可能一箭双雕。
为了应对城防弩,张孔硕给每队都配了一百二十名重甲兵,手持精铁盾牌,盾牌与人齐高,内部是硬槐木,外面是包了一层厚厚的铁皮,单是举起盾牌至少也需要百担臂力。
攻城要速战速决,打仗却不能求快,一百二十名面重甲兵本身也跑不快。
距离城门口一千步的时候就迎来了第一波箭雨。
精铁盾牌可以很好的抵抗弩箭,一轮齐射过后,只有两块盾牌被射穿,但因为盾牌之后的人也是重甲,所以一百二十人均无伤亡。
但是后面却有人遭了秧,一支箭弩刚好越过了盾牌直插后方,一箭就穿了两人,还有几人不幸被砸伤。
城防弩每轮可以射十只箭,二十四架城防弩就是二百四十箭,这其中能够越过盾牌的还不过双手之数,却造成了上百人的伤亡,直接射死的不多,被殃及的不少。
趁着城防弩换箭的间隙,三千余人疾行了百步,此时发生了第二轮齐射。
在这时三千人队形却有了微妙的变化,除了前四排紧靠在重甲兵身前,后面几排都拉开了少许的距离,这样便能有效的避免被波及过多。但是,距离越近城防弩的威力越强,此时一百二十名重甲兵已经有三人被射透,而后面中箭的人数也从不过双手变成三十多人,不过波及的人数却少得多,第二轮死亡人数倍于第一轮,伤亡总数却少于第一轮。
临城的攻防战已经拉开了序幕,妖域那边莫古青却被带到了一座真正的地下城,也就是春晓的老巢。
取了麻袋,解了绳子,四位组织成员悄无声息的撤退,莫古青睁开双眼,觉得周围空间很空旷,面前是一个穿着紧身装束的女子,脸上带着黑色的蝴蝶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