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使用活字进行印刷这个方法,前世宋朝的毕昇发明之后,并没有得到普及。反而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
从文化上来讲,欧洲普及活字印刷的时候,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思想竞相绽放,需要活字印刷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传播需求。
而中国,从古至今,读书一直是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特权。无论是官营的印书坊还是私营的书坊,出版的书籍无非就是流传时间已久的那几本经史典籍。
这些流传日久的经史典籍,数百年没有变化。所以只需要制好雕版,便可以印刷几十年,成本比起活字来说反而是低了。
即便是读书人自己想出书,有这个文化和能力的人,也不会在乎雕版的那些费用。反正在这些人眼里,出书更多的是为扬名,而非赚钱。
从技术上来讲,毕昇的活字印刷是泥活字,烧制出来的活字容易损坏,不便保存。后面使用的木活字,因为木材容易膨胀收缩,使用多次之后容易高低不一刺破纸张。后面的铜活字,又因为造价高昂,印刷用的水性墨不易在表面附着而难以普及。
反观欧洲的活字印刷,使用的是浇筑方便,成本低廉的铅合金,还研制出了金属附着力强的油性墨,更有一整套完整的机械化印刷流程。
抛开各种问题,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活字印刷需要工人对活字进行排版。
很多人再考虑问题的时候,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
大周有一条律例:犯人的认罪书,是要求犯人亲笔来写的。制定这条律例的人,目的是为了避免冤假错案。
然而在实际中,大多数犯人其实是不识字的,别说写了,看都看不懂。
活字印刷也一样。
活字在进行排版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排版的工人要识字。
然而读书目前来说还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但凡是是识字的,就不会想要去做这种在他们看来低贱的工作。
所以有太多的原因,导致了前世一直到清朝,雕版印刷在中国还是占据着主流。
现在赵凌烨对着方敬贤抛出活字印刷这个想法,也仅仅是为了转移一下方敬贤的注意力,让自己免于考核。
至于后面,像铸字模、配比活字所用金属、调配印刷所用的油性墨,甚至是改善纸张配方、提高印刷流程等等,还是交给南屯儿第一理科学霸、英才中学高级教师、高二九班班主任、大周朝皇帝陛下赵宗伟来头疼的好。
桌子太硬了,硌得赵凌烨脸生疼。
方敬贤只是个文人,虽然多少知道些实践的东西,但肯定是想不到更深层的东西的。
一听到活字印刷,方敬贤想到的不是活字印刷应该怎么实用。而是成本降低之后,不仅可以让更多的百姓读得起书,出书者也同样会多起来。
自己都六十多岁了,生前的地位是没办法再往上升了,如果活字印刷能推广出去,自己肯定能名垂千古啊!
想到这里,方敬贤再也坐不住了,腿也不酸脚也不疼了,跟吃了新盖中盖高钙片一样,抓着赵凌烨的手就往国子监跑去。
“哎哎!太师,慢点儿啊......”
赵凌烨怕方敬贤闪着腰,只敢一边跟着他跑,一边大声吩咐明珠:
“快去备车!再备一辆轿子。”
现在的马车还是太颠了些,方敬贤年纪大了,坐马车的话怕是要被颠散架,只能坐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