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百五十二章冬雨金陵(2 / 2)都市之玄武分身首页

“啊……我也咩有带呀,感觉高铁站里面应该会有一些公共的雨伞。”赵小天转头看了几眼。

高铁站里面的设置还是挺好的,特别是金陵站,毕竟这个可是整个亚洲都数一数二的车站。

金陵南站规划于1991年,地处南部新城的核心区2007年底前规划设计方案选定,北靠雨花台风景区、南临秦淮新河、西接牛首山2008年1月正式开工2011年6月28日南京南站及北广场投入使用2015年1月南广场启用。

截至2018年6月,南站占地约7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8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其中主站房面积达2815万平方米。站房建筑秉承“古都新站”的设计理念,吸纳了大量华夏古典建筑元素,如藻井、斗拱、窗花和木纹肌理等,同时中西合璧、兼收并蓄,将宫殿建筑的优势及特点充分发挥,体现了古都金陵浓郁的风格和特有的气质。

京沪高铁的前期工作进展,极为缓慢,甚至搁浅停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铁路要在速度上与民航竞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直到2003年,铁道部新一任领导班子打算大跨越式发展铁路,京沪高铁才被再度提上议事日程。并且,高铁从金陵经过的线路规划,铁道部这一次也改主意了。

2003年6月13日,铁道部高速办约见,通报京沪高铁的最新进展。铁道部改变主意,放弃了自己原先倾向的北线方案,采用了南线方案。而再向前追溯,南京市规划局在1986年前就开始谋划“南京向南”。对于建设者来说,南站,从2008年开始而对于规划者们来说,南站,始于1991年。

铁道部开展京沪高铁选线,提出“北线方案”,即从上元门地区,通过隧道过江。南京的规划部门则拿出“南线方案”,从大胜关过江。铁道部牵头,进行比选得出的结论是:两个方案在技术上都可行,主要差别在于工程造价、经济效益、运营条件等方面。

南京市要求南线方案,而铁道部看好的始终是北线方案。南京力主南线,是放长了眼光。如果从南京北部走,已经不具备扩建条件。南京火车站虽然前面是玄武湖、背面是小红山,景观很美,但是已经没有拓展空间。

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铁路带动城市发展的效果都非常明显,南京要想进一步发展南部区域,这是个好机会。显然,高铁建在哪里,也就意味着南京今后的发展框架,是继续囿于老城狭小的空间里,还是大步向南拓展。最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早在1986年就预留了南京南站地区的规划空间,早在1991年南京南站就有了“影子”。

铁道部青睐北线的理由:新线与既有线的衔接方便。清末1900年前后修建的京浦铁路,即从北京到浦口在长江南岸,之后又修建了沪宁铁路。浦口火车站、下关火车站、南京站,南京重要的火车站,向来都是位于城北。并且,当时铁道部的人都认为,南京的城市中心就在北边。另一方面,铁路的机务段、职工宿舍等都在城北,建成之后,职工上下班都方便

为了说服铁道部,南京方面列出了南线的九大优势:无论高铁从哪里走,从完善南京枢纽总体布局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建大胜关长江大桥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规划,城市今后将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大胜关方案符合城市扩展方向南面的场站位置已预留多年,有较为理想的建站条件沿线拆迁量小,对城市干扰和环境影响小利于形成方便的铁路航空换乘及铁路与城市道路联结条件……不过,这些最初并没有打动铁道部,铁道部仍然坚持北线方案。

双方意见对峙了好几年,为了促进高铁尽快上马,1995年,南京稍稍“松口”。在当年的一份紧急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南北方案之争不宜过多坚持,而从规划上对北线方案提出完善意见为妥”。

南京市规划局做了两手准备,针对南线、北线方案,分别做了规划控制。从1995年起,南京根据两个方案,开始分别严格控制沿线用地建设。而这个具有预见性的做法,使得后来的工作变得轻松许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