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六章 对答(一)(1 / 2)且向金陵歌楚声首页

“自然是两淮大旱,金陵粮荒!”

“那你觉得朝廷的应对之举,有哪些得失?”

“这个学生不敢妄议!”李贽谨慎的回答道。

“你看,你连议都不敢,又如何能看得透其中玄妙。你问我为什么只教你读史,读史可以让人明得失,知兴替。不知道这些,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皇子?”

“那既然先生这样说了,我就试着议一议?”李贽在老师面前不敢嬉笑,一本正经的说道,纪子陵微笑着点头鼓励。

“两淮大旱,听说灾情百年未遇。朝廷用了些历朝历代都没用过的法子来解决这次粮荒。有的可以说作用明显,比如去安南购买粮食,比如雇佣商人的船队运输。也有的空有些噱头,却没什么实际作用。比如不限定民间交易的价格,这条现在看来就像是个笑话。我只是好奇,朝廷既然一开始就安排了户部从安南买粮,为什么一直不露口风,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金陵城里的百姓人心也不大不稳,这可有些不智。一个不小心激起民变,我大楚百年基业,可就置于险境。”

纪子陵微笑点头,和颜悦色的说道:“你能做出如此回答,可见平日里是做过思考的,也算有心了。”李贽见老师表扬,紧绷的脸上也开始泛出笑容,到底还是个孩子,听到赞扬还是会忍不住开心。

“你怎么知道,大旱一开始,户部就安排人去安南买粮食了?”纪子陵又问道。

“我找人海商问过,从金陵到安南,大船往返航行,最少需要四个月,那可不就是粮荒刚开始的时候吗?”

庄祖懿满意的点了点头,户部的大船昨天才靠的岸,李贽今天就已经打听过了其中细节,算是有心的了。

“你果然是做过功课了,可见是留了心思的,可是你漏一个细节。四十万石的粮食,可不是个小数字。安南粮食再多,也不可能仅凭一两个地方,一两个大户就能满足这么大采购数目。这其中必定还其它环节,洽谈、购买、将粮食集中到码头,最后装船…这些工作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最少也要一个月。”

“老师的意思是,七月户部就开始安排这些事情?”李贽吃惊道,七月粮荒才刚刚开始,朝廷还在各处筹措粮食,就已经未雨绸缪的安排了那么后面的事情,这也太小心了。

纪子陵摇头:“要赶在腊月把安南的粮食运回来,石崇家的海船七月就必须起航。可是你别忘了,他们家的船之前可都是在海上漂着的。要把这些船集中起来,统统派去安南,这也是要花时间筹备的。”

“什么?”李贽再怎么装大人,装淡定听到这个结果也不由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按照纪子陵的推算,说明什么?

说明今年六月,两淮的旱情刚刚发生,朝廷就已经开始安排后面所有的事情。这就不单单是小心任事了,简直就是未卜先知了。

“你还没看出来?根本就不是户部安排的人去安南,是另有其人。”纪子陵轻轻的说道。

“老师是说十三哥哥?”

纪子陵点了点头:“哪个正经人家做生意,不是细水长流?刚刚我说过,四十万石的粮食,从采买、集中、装船开始,样样都是耗时耗力的。但是明明可以装载一批,就往回运一批,何必非要等到大家集中到一处,一起返航?本来这些粮食最早的一批,上个月就可以到金陵了,何必非等到现在?况且船有大小,速度有快慢,要控制他们同一日到达下关的码头,你说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什么会有人要去做?”

“老师是说十三哥哥是故意的?”

“这么大的事,十三皇子一个人可不敢做主,皇上必定是事先知晓的。”

“父皇帮着十三哥做戏?这又是为何?”李贽听到李安在,居然帮着李愬完成这么大一个布局,他们父子的关系,不比以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