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皇帝细细思索回味之中,王允又紧接着道,“然梁翼再如何跋扈,终归是臣子,今昔又何曾相似矣?故陛下只需下一道诏书,自有忠勇之士奋起响应。”
王允把话说到此等地步,算是同皇帝彻底交了底。不仅如此,其间甚至还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意思。梁翼身为外戚,只手遮天,最终虽被桓帝联合宦官剿灭,然宦官势力却也因此逐渐坐大,继而荼毒天下。皇帝亲身经历过十常侍之乱,定是深有体会。且如今宦官、外戚势力皆已不在,皇帝若想诛杀董卓,眼下唯一能倚仗和依靠的也就以王允为首的士族大臣。
皇帝听后心中大惊,如遭雷击,许久之后才反应过来。王允恰才所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露,句句沁人心脾。当然,皇帝自然也清楚其中利弊,然眼下自己不仅大权旁落,就连身家性命都朝不保夕,诛董自然是排到首要,至于其他问题暂时都可以靠边。
不过皇帝尽管年幼,毕竟身在帝王家,且又经历过好几轮惨烈的政治斗争,对各种风险有着天生的警觉。当年桓帝能够诛杀梁翼,靠的不仅仅是几个阉宦,身边还有一批忠于皇帝的虎贲和羽林。而今自己久居深宫,孤家寡人一个,又如何去找这么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得力部曲?且王允虽已向自己表露心迹,然诛董一事究竟有几成把握,却犹未可知。
今日王允向自己讨要诏书,若是举事失败,皇帝必将惹祸上身。且王允一向同董卓亲近,至少表面上确实如此。或许此次前来探视亦是董卓之意,若是皇帝欣然应允,必定正中其下怀。
“王司徒言重了。太师虽然略有专横,却向来劳苦功高,且对朕有拥立之恩。今日之言,朕就不追究了。从今往后,不可对太师有任何非议。”皇帝心生戒备,乃故作正色道。很明显,说出如此违心之言,自然是想刻意同王允保持一定距离。
王允听后虽面色仍镇定,心中却是异常失落。本以为跟皇帝表露心迹,是希望皇帝信任自己,进而能得到诸多便利。而皇帝之言,或许是心性怯懦,又或许是戒备之心极强。不管何种情况,日后想要顺利诛董,都会难上加难。
然而就在王允正思索到底用激将或者死谏使得对方就范时,不想皇帝乃继续道,
“然朝政大事,一日不可拖延。王司徒稍后可拿朕的手谕,直接去找符节令取用相关玺印便可。”
“老臣亦有此意,谨遵陛下之命!”王允如愿以偿,遂欣喜若狂回应道。其中隐义,懂的人自然懂。
君臣之间的谈话虽然就这样草草告一段落。不过这寥寥数言,却已将双方所图之事以及后续所承担之责任尽皆挑明。眼下皇帝势单力薄,根本输不起,自然不能与董卓直接发生冲突,是故对王允安排的诛董一事采取默许但不明面支持的态度。
若是日后诛董失败,自然是王允上前顶罪,皇帝本人亦能以不知情为由借故推脱,以此来保全身家性命,延续汉祚。
退一步而言,即便王允是董卓派来试探的,皇帝恰才应对之言也是毫无疏漏。
王允走后,房内就只剩下皇帝孤零零一人,只见其目光凝视前方,心中不由喃喃道,“王司徒若果真忠于大汉,应该不会埋怨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