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大瀛海道院碑文及其相关(2 / 2)回到大明当商人首页

《大瀛海道院碑记》,由元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翰林学士吴澄撰文,名冠绝代的书画家翰林学士赵孟頫书丹,著名文史学家、宁波乡贤、翰林学士袁桷篆额。碑成后三年,赵孟頫先归道山,吴澄辞官归山讲学。此碑集三学士之大手笔于一体,兼天时、地利(乡贤袁桷援手)、人和于一脉,迄今珍藏于象山文管会中,可谓一邑之稀世珍宝。

吴澄(1249-1333)又称草庐先生,江西崇仁人,著名散文家。宋末举进士不第,元初应诏,历任江西儒学副提举、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修《英宗实录》,元仁宗命总其事。撰碑记时已年届七十,后辞官归山讲学,四方从学者不下千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太祖子赵德芳(人称八贤王)之后。元世祖搜江南遗逸,见孟頫神采异秀,惊叹为神仙中人。元仁宗拜孟頫为翰林学士,眷宠甚厚,上朝时但称其字而不呼名。有人在帝前谗毁:“孟頫为宋太祖子孙。”仁宗作色道:“汝谓赵子昂之家世不及汝耶!”其为碑文书丹时已65岁。全碑738字,行、楷并用,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于龙逶蛇走之外,字里行间更有一股凝重之气,堪称他晚年书法中炉火纯青之作。赵孟頫诗文清邃奇逸,书、画均卓然成家,诗、文、书、画堪称四绝。

袁桷(1266-1327)庆元(宁波)人,为元初东南文学大家、奉化戴表元之高足。初为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初(1297)荐为国史检阅官,后官至国史编修、集贤直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擅长文辞,时功臣碑铭、朝廷制诰多出其手。热心地方文化,致仕归里后,曾纂修《延祐四明志》。奖掖后进,不遗余力。与吴澄、赵孟頫等交往时,袁桷比较年轻,颇得两前辈赞赏。吴澄撰写碑文、赵孟頫为之书丹时,袁桷出入其间,并最后为此碑篆额并正书。

[正文析注]

本文分四部分。开篇,浅释“大瀛海”;二,由此引出大瀛海图,主人问客,一惊一叹;三,引出客之反诘,备述大瀛海道院来历,并以蚁、蜗为喻,人间亦“各适其适”而已。四,议论引向深入,转出新意。主人层层阐述,对道士提出告诫和期望。

文章用主客应答的辞赋体,逐层展开。文中之客有二:一为授主人以“大瀛海”图、请为“道院”撰文者,即袁桷;一为偕来之道士,即吕虚夷。

外际乎天,内包乎地,三旁无垠(边)[另一旁乃爵溪],而下无底者,大瀛海也。非神融混溟,知周寥廓,能纳六合(天地)于方寸(心中),未易语此(连说明白也不容易)。

而有客授予大瀛海之图,为之瞿然(吃惊地看的样子)以(而)惊。谓客曰:“此恶(怎么)可图(画)也,而孰为为之哉(谁叫他画这张图呢)?”展(打开)而视之,则荒崖斥泽之间,浮沙浅土之上,一勺之沮洳(低湿地),一撮之埆瘠(贫瘠地),夫岂(这难道是)冲和清淑、明秀灵异之所钟(钟情之处),乃或(竟然便)堂而构(堂皇地构筑)焉,以为栖霞餐露之馆(仙人止息的地方),而冒之以是名(指大瀛海道院)也。又为之喟然以吁(叹息)。

授图者曰:“达人(显贵高明之人)奚索之(为什么追究它)之深耶!鄞之东南百里达于海,舟行八十里曰象山,有县。县之东二十里曰爵溪,潮汐啮冲,贾舶络绎,东望日本,南走天台,世传神仙安期生之属所往来也。故其民至于今好仙道,而其乡曰游仙。至元庚寅(1290),乡之人王翁,弃妻子(老婆和孩子),改名一真,结庐其隈(旁),延集方外之友。前代善书之人尝有‘大瀛海’三字,购而得之,因以为匾。大德丁未(1307),天台崇道观道士吕虚夷为县令祷雨有应,王翁一见而莫逆也,遂与共处。王逝而吕嗣(继承),主教者命其世守(世代守护)。方将资(借)众力大其居(扩大他的道院),又欲资一言久其名(使名垂永久)也,为是乎图(画了这张图)以来。蚁之于垤(小土堆)也,蜗之于壳也,奎蹄(两腿之间的小地方)之如广宫大囿(圈养动物的园林)也,亦各适(到)其适(合适的地方)也,而达人何索之深耶?”[颇有庄子遗风]

于是,(主人)遂进道士(请道士到前面来)与语曰:“子生长海滨,请为子竟(讲透)瀛海之说。

“《禹贡》(古地理书,《尚书》中一篇)叙事至迄于四海,而止讫者,地之尽处也。海之环于东南,西北相通也,而西海、北海,人所不见。何也?西北地高,或踞高窥下,则见极深之壑,如井沉沉然者。盖海之东南地卑,海水旁溢,不啻万有余里。

“中国之地,广轮(广阔)方三千里耳。而东连海岸,以勾股(几何原理)稽(考查)之,水之所浸倍于中国之地者二十而羡(出另)。其间洲岛国土,不可胜穷。若三神山者,盖不知其几也。奚独(哪里仅是)蓬莱、方丈、瀛洲也哉!

“载籍(文献)之所不记,人迹之所不及,惟长年度世(仙人)之流,得而至也。之人也(这些人啊),非彝教庸行(彝、庸都解作平常),而胚间(生来)气秉绝识,超越凡庶万万也。

“企而慕之者,人人而然,能几其仿佛者谁欤?名(名义上)不混世,实(实际上)不离世,稯稯营营(聚在一起劳劳碌碌),卒(结果)与软(如蚯蚓之类)肖翘(如蚊、蝇之类细小飞行动物),俱为尘泥,其可哀也夫!

“今子出乎四民之外(方外之人),不与游方之内者为徒(作伴),讵可(哪能)但(只)以大其居,久其名为务(作为追求目的)哉!必有事(更高的追求)焉可也。他日朝燕(早上在河北)暮越(晚上到浙江),瞬息八极,泠(清凉)然御风,过三神山之顶,临睨(从高处往下看)旧乡而一笑,自称回道人,非子也耶?(不就是您吗?)“道士改容曰:“敬闻命(听到了您的指教),敬闻命。”于是乎书以遗之(写了这篇文章送给他)。[转出新意,升华境界。]

日余(夕阳尚有余辉时分),十有二杓贞于天田(旋转了十二次的北斗星斗柄正指天田星,即正月),延祐第六春也(是延祐年间的第六个春天。)

吕虚夷,得到了吴澄的“一言以久其名”,就更便于“资众力以大其居”,终于在至治二年(1322),于爵溪南门(其旧址为今爵溪镇中心小学),建起了大瀛海道院。殿堂居室凡27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置碑于大瀛海道院前殿左侧。

三百年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吴澄的同乡、后辈族人吴学周任象山县令。数月后,获览是碑,见岁久碑断字蚀,命工改镌,置之三清宫左,并写了附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苏州盛熙任赵岙巡检司巡检,寓居道院,于元武殿寻得旧碑,漫灭仅百余字,即拓片数纸,告当时县令史鸣皋表著之。可见象山历代地方官员,对此碑都非常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