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归乡(1 / 2)破产后,祖宗逼我种地开荒首页

陈家湾,地处西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大小五十多户、二百一十余口人,陈姓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村庄因此得名。

村前是一种高低起低、大小不一的梯亩,村后背靠西山支脉——小梁山。

据陈氏族谱记载,祖上自江洲义门迁来,看中这里背靠大山,四周小丘陵,以为能实现靠山吃山的梦想。

没想到,老祖宗看走了眼!

这里土地薄瘠,旱地只能种点小麦、玉米,间种点黄豆或胡豆(俗称蚕豆)。

水田地少且不肥,只能种一季稻谷。一年四季庄稼亩产非常低,辛苦一年只够勉力糊口。

再加上远离城镇,四周荒凉,缺乏经济作物,在改革开放前,村民挣钱的唯一方式就是下苦力挣点脚力钱。

就这样,从祖上落籍以来,陈氏祖祖辈辈穷了一辈子。直到现在,村里的大多数人都靠在外面大城市里,靠做砖工、做泥水活等苦力谋生。

陈渝在上大学之前,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基本上天天跟着父亲一道,起早摸黑到大山里的煤厂挑煤卖苦力。

挣的钱,除了留点基本的零用,全都用来交学费了。就算是这样,还经常凑不够学费,还得找亲戚朋友借。

导致现在,陈氏的不孝子孙开玩笑说:老祖宗当年肯定是走累了,摆烂了,才落脚到这个荒凉之地。

这里就是陈渝的老家,渝州市常安区秋棠镇前卫村陈家湾:离县城五十公里,离渝州市城区两小时的车程。

等两口子开车回到乡下老家时,已是中午一点左右了。

乡下午饭吃得晚,回家时父母正在家里做午饭。

刚进老屋坐下,怕父母担忧,陈渝不敢说实情,只说这几年做生意太累了,也没能挣什么钱,于是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

至于后面再如何解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父亲陈兴林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不会说话,接过陈渝孝敬的烟,盯着陈渝脸上看了看,嚅了嚅嘴:“那就回来吧,反正也不差你们一间房。”

母亲马慧也没多少见识,看到自己儿子、儿媳回来了,哪会想那么多,拉着儿媳的手,满心的欢喜都写在脸上:

“回来好!回来好!想吃啥,妈给你们做去。”

陈渝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冬梅就笑说着:

“妈,你歇着,等我东西放好了,我和你一起弄饭。”

中午吃完饭,冬梅在家里收拾,陈渝就装上两包烟,兜里装了点小零食,到村里转转,类似于向同村人宣告:我,陈渝,回来了。

这也是村里的风俗,在外工作的人,不管你混得好孬,回到村里,必须到村里转转、散散烟,拉近关系。

陈渝祖上这一支,是长房,说得好听一点,是长房长孙。但也有个问题,那就是经过十几代人后,长房的后代大抵属于同龄人中辈分最低的。

所以有“幺房出长辈”一说,反过来,那就是长房的后代基本上就是同龄人中的晚辈了。

所以,别看陈渝虽然四十岁了,但在村里辈分低得可怜。

可怜到什么地步呢?那就是走在村里,见到一个三五岁的小屁孩子,说不定得还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叔”

这不,刚出门,见到本家的大婆(对爷爷辈的配偶的一种称呼),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农村妇女,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从家里坝子路过。

陈渝立即语气十分恭敬喊到:

“小娘娘(当地对的姑姑辈的一种称呼),你今天没上学呀?”

并随手从口袋里掏出零食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