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白话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反而处于下位,柔弱的反而处于上位。
7. 第七十七章:
?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白话文:自然的规律,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有余的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呢?只有有道的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了功劳而不居功,他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8. 第七十八章:
?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 白话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难,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9. 第七十九章:
?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白话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一些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拿着借据的存根,却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掌管借据的人一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刻。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总是帮助善良的人。
10. 第八十章:
?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白话文: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但是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11. 第八十一章:
?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白话文: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追求广博,追求广博的人不是真正有智慧。善良的人不贪多,贪多的人不善良。圣人不积累财物,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把一切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自然的规律是施利于万物而从不损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有所作为而不争强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