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 高祖设计保如意,吕后残杀戚夫人(1 / 2)刘邦的选择首页

刘邦几个儿子都是他的牵挂。大儿子刘肥是在丰邑时与曹氏所生,史书上对曹氏有两种称谓,一种称其为刘邦的“外妇”,一种称其为曹夫人。

外妇是指无夫妻的名分,夫人则是百分之百肯定其妻子身份。秦时婚姻制度非常完善,法律明确,男女婚嫁,要经过保媒、定亲、下聘礼等系列流程,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到官府登记,官府发放婚姻文书,这就具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曹氏身份无法定论,应该是卡在了法律文书这个环节上,即便有了儿子也不被法律所认可,属有实无名。刘邦之所以不与曹氏进行官府认定,可能与逃避赋税劳役有关。总之,夫人虽没名分,儿子绝对是亲生的。刘邦对大儿子也很器重,封其为齐王,主掌最大的诸侯国,并安排重臣曹参辅佐。

吕稚吕娥姁嫁给刘邦则是明媒正娶、官府登记备案。吕家是豪门大族,场面上的事必须做足,婚礼隆重喜庆、程序周到完备,依据秦时法律完婚后就自立门户、与刘太公分家过日子。

刘邦与吕氏半吏半农,数年间育有一子一女。这一双儿女在父亲身边没待多久,便迎来了英雄蜂起的动荡岁月。刘邦四处征战,与儿子聚少离多。彭城之战后,楚军举着明晃晃的大刀追杀刘邦与儿女,一双儿女又数次被刘邦推下车去,给两个孩子留下不小的心灵疮伤。刀剑撞击声、人马嘶叫声数年来反复出现在刘盈的梦魇中,让他失魂落魄,惊慌不已,变得胆怯又柔弱。

第三个儿子刘如意是戚夫人所生。

汉二年刘邦东出,带着五十万大军横扫楚地。项羽前出攻击齐地,将其后方行宫设在了济水岸边的定陶。项羽前脚走,刘邦后脚到,一举攻破定陶,将项羽后宫嫔妃全盘端到了汉军大营。

楚后宫有一位戚姬美艳过人、能歌善舞,深得刘邦喜爱。刘邦将其收入后宫,爱幸非常,形影不离。

第二年,戚氏为刘邦生下个儿子,取名如意,称心如意耳。刘邦无论在长安,还是出关征战,总将如意娘俩带在身边,对如意那是抱着玩、领着玩,爱不释手。

刘如意常在父亲身边,即便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无意识间也能把刘邦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举止学得个八九分,颇显气质风度。

刘邦常说:这个儿子像我!再看到刘盈,刘邦心情一落千丈,这孩子自小被吕后带大,中间三五年间还如同孤儿不在父母身边,又曾受过惊吓,整体上偏柔弱,身上丝毫看不出半点帝王气度。

刘邦自己一生英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曾有过半分退缩,他突然发现能打败自己的原来是亲儿子,这刘盈才是自己真正的软肋。若江山传到刘盈手中,万世基业必然从此衰落。

刘邦思来想去,起了换太子的念头。群臣的眼睛是雪亮的,刘邦的意图略有显露,大家便猜出个八分,一批人便逐步向戚夫人这边靠拢。如果废立太子成功,今天服务刘如意的人,明天就是太子近臣,将来就是朝廷重臣,这是立功名显门庭的捷径。

废立之事皇帝不提谁也不敢说,但添柴加火的方法还是很多,有一个优势途径就是让戚夫人做工作。他们给戚夫人出的策略是:示弱、哭。

戚夫人心领神会,于是找到机会就敲边鼓:我们娘俩没有娘家人可依靠,如果你百年之后,我们该依靠谁去呀?说到伤心处,眼泪便滚珠般落下。这种工作总是出奇不意、不失时机,有时半夜突然就趴在刘邦耳朵边哭将起来,将刘邦闹得无法安生。

当然这种哭还是有分寸的,到了梨花带雨、刘邦怜惜即止,绝不能让刘邦生气。这种工作也很见成效,刘邦常说:刘盈不像我,如意才像我的样子,我不能让不肖子居爱子如意之上!

太子太傅是大儒叔孙通,教育引导得刘盈待人彬彬有礼,举止温文尔雅。审食其经常服务于吕后和刘盈,是太子的大管家,对刘盈如父亲般呵护有加。刘邦再见到刘盈时,这个儿子身上带着谦卑恭敬,隐约有着叔孙通、审食其的影子。刘邦越看越反感,换太子的念头愈发强烈。

刘邦找来叔孙通私下沟通意见。这位儒生勃然大怒,坚决不同意,说:太子无过错!如果陛下换太子,我就先把自己的脑袋切下来放你面前!

叔孙通的强烈反应出乎刘邦意料,赶紧打圆场说:我随便问一问而已,别激动,别发这么大的火嘛。叔孙通不依不饶,说:太子是天下之本,废立太子动摇国本,怎么能拿这种事开玩笑!叔孙通是太子的老师,废太子刘盈不仅违背他坚持的礼制,也是对他工作的全面否定,因此叔孙通死也不接受。

刘邦找其他重臣旁敲侧击咨询意见,大多沉默不回应。萧何不说,陈平不说,张良劝了刘邦不听后面再也不说话。

萧何不说是因为不敢说话,他本意是支持刘盈的,如果力争保刘盈,很可能被他人贴上个太子党的标签,定然没好果子吃。

张良不想再趟这个浑水,皇帝凭着喜好废立太子,这是皇帝的家事,刘盈也好、如意也罢,天下都是刘氏的,如果搅进去,弄不好有灭顶之灾。

陈平心里是倾向于刘如意的,他明白刘邦的担心,刘盈暗弱而吕氏强大,刘邦能震慑功臣,刘盈却震不住场子,以后必然出现个秦昭王时“只知宣太后、穰侯”的局面。但此时吕氏耳目遍布朝野,自己不敢妄加进言,稍有不慎就可能身首异处。所以换也罢、不换也罢,皇帝自己定吧。

刘邦还在继续私下沟通,问着问着,就问到了御史大夫周昌这里。

周昌说话口吃结巴,一着急说话更不利索。

周昌说: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这样做不可以,你要换人的话,我不同意,我不听你的。

刘邦看着周昌结巴样子,不禁发笑。

吕后躲在东厢房侧耳偷听。周昌出来,吕后迎上前去扑通跪倒在地,给周昌磕了一个头,吓得周昌手忙脚乱跪地回礼。

吕后说:谢谢你了,如果不是你说话,太子之位保不住了!

周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大概说了这些话:你放心,有我周昌在,拼死也要保住大侄儿的太子之位。

周昌是丰沛集团的元老之一,性子耿直,争强好胜。当初沛县起事时,刘邦牵头,萧何、曹参为辅。论职务,萧何是主吏掾、曹参是狱掾,一个负责行政人事,一个负责司法,属于部门负责人,是县令的臂膀,级别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处级。起事后首战秦郡兵于胡陵、方与,泗水郡守、郡监率军接战。周昌、周苛兄弟两人就在秦郡兵中,职务是卒史,大概相当于个百夫长一样。

两军交战,先是对骂恐吓、开展政治宣传,继而挑战群殴、拼谁不怕死。泗水郡兵先退,周昌、周苛兄弟转身投了刘邦。

论行政级别,周昌比萧何、曹参要略低一些,但周昌是郡里的官吏,是沛县上级部门的。郡里来个干部视察工作,县令等人不得恭迎着?代表的层级不一样。至于沛县队伍里的其他人,个别与周昌同级别,更多是低于周昌。

各支队伍里,都非常看重论资排辈。沛县起事的这些人自然有自己的底气,你周昌虽然是上级的、级别还高,但你是战败投降来的,是我们的手下败将,最好安生着点。这种心里较劲持续多年。

周昌则强化出自己的一套排序逻辑,建立了自己的鄙视链:老子是主动反秦的,是丰沛初期加入的,资历老;老子当年是在郡里当差,职务和萧、曹差不多,老子当郡兵时你们他娘的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强化自己的逻辑后,他只对萧、曹高看一眼,至于其他像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即便战功远高于自己,周昌也在气场上要压过对方,连吕氏家族诸将也都要让着周昌三分。

这就好比一群老人在饭桌吃饭论过往,一位老者站起身来说:老子当年上过朝~鲜那边,狠揍过洋鬼子,身上受伤十几处。说着话,呼啦一下撩起衣服展示,顿时一座皆服。在座即便官职再高,也得敬称老者一声老班长。周昌资格老,起步级别高,一论到起点,气势上绝对占上风。兼性子硬、脾气倔,不向任何人低头。

刘邦用人所长,任命周昌为御史大夫,专职监督公卿百官。周昌更是从此昂着头走路,睥昵一切。

周昌敢于怼天怼地怼所有人,有时见刘邦,脾气上来后说话也不客气。他之所以这样,是有一个心理优势,认为刘邦将他视为心腹知己。既然是铁杆关系,就没必须那么客套。

一次周昌去宫中见刘邦,来的不是时侯,刘邦正搂着戚姬游戏,被周昌看了个满眼。

周昌一低头一捂眼,话也不说转身就走了。

行动就是无声的指责。刘邦感受到明显的鄙夷,弄得个大红脸,在身后喝斥:你给我站住!

周昌置之不理,继续往外走。

刘邦撇下戚姬,追出门来,抓住周昌按倒在地,骑到周昌脖子上。问:你跑什么跑?你觉得我这个皇帝做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