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5章(2 / 2)五十年代军工大院首页

叶满枝呵呵笑:“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啊,我当时已经是曙光厂的革委会主任了。革委会在厂里开办了晚班托儿所和托管班,所有学龄前儿童可以在托儿所玩耍和吃饭。小学生也可以去托管班学习。至于家务活,那就让各家的男同志分担一下嘛。谁要是敢耽误女同志学习进步,那曙光厂党委就会联系对方单位告状。大家都是有知识的人,凭啥只让女同志干家务?”

“哈哈哈哈……”

“这个好,以后咱们也这么干!”

有人小声笑道:“那你得先当上革委主任才能有这个话语权。”

不过,当主任和局长可真威风啊!

叶满枝言谈比较温和,几乎有问必答,女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提问。

有问工作的,有问大学如何学习的,甚至还有人问到了家庭生活。

叶满枝挑着能说的,大部分都认真回答了。

自由提问环节结束,她最后说:“阔别母校十余年,再次回来,我不是空手而来的。目前滨江轻工业系统内部,在对一部分问题企业进行调整。咱们省大经济系和工业经济系的同学,都是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可以去这些企业进行调研,给国营工厂把把脉。”

杨清云带头问:“师姐,我们都能去吗?主要调研哪方面呀?”

“有意愿的同学都可以报名,一共十四家企业,到时候由学校组织安排一下吧。主要考察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比如劳动生产率、次品率、产品的市场反馈、技术投入、班组车间负责人考核办法、财务管理工作的漏洞,就是把大家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付诸实践。”

当这些学生真的在企业碰了壁,发现自己学艺不精,那这次讲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又有人踊跃提问:“师姐,只有女同学能去吗?我们班的男生能不能去呀?”

叶满枝笑着说:“名额有限,今天在场的同学都可以报名。至于男同学那里,就留给你们的哪位师兄安排吧。”

她今天是为三八妇女节的活动开讲座的,能把女生安排明白就可以了。

男同志不需要她操心。

闻言,礼堂里登时响起热烈掌声。

……

吴玉琢与妈妈在省大逗留了大半天,回家以后对亲爹说:“爸,你没去参加讲座太遗憾啦,我妈妈讲得特别好,大家的反响也可好了。”

“……”吴峥嵘瞥她一眼,“是我不想去么?我不是被叶局长强行留在家里的吗?”

叶满枝笑道:“谁强制你了,今天会场里都是女同学,你去干什么呀!”

她内心也有点遗憾,吴峥嵘没能去现场旁听。

不过,这件事在她家不算什么难事。

吴玉琢站在她爹面前,清了清嗓子,将妈妈在礼堂里的演讲复述了一遍。

没有百分百还原,但百分之九十有了。

连那些三八红旗手的名字和所在的单位都没落下。

叶满枝:“……”

闺女,你这样会让为娘那三四天的准备,显得有点可笑。

吴峥嵘从头到尾认真听了一遍,点头说:“讲得很好,就是套话有点多。”

“我也觉得有点多,”叶满枝低声说,“但是在学校里讲话还是要注意一些的,小心无大错吧。”

她可不想因为一场演讲给自己惹麻烦。

*

省大那边的反应还挺迅速,没多久就跟轻工业局取得了联系,想安排女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

叶满枝最近有点忙,将对接工作交给了企业管理科的科长陈特冶。

陈特冶也是省大毕业生,对这项工作肯定上心,而且这也算间接衣锦还乡了。

她这阵子主要关心两件事。

一是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炉了。去年轻工业局主抓的三个烂尾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工业缝纫机项目,都在第一季度正式投产。

滨江轻工业系统的工业总产值是10.2亿,如果能继续保持这个势头,年底有望突破40亿,再次与30亿出头的德化专区拉开差距。

二是曙光厂的进口生产线仿制工作有了新进展,整机生产线大部分已经完工了,只要从日本进口几台关键设备,就能正式投入生产。

康健想先将两条整机生产线交给广州和天津,然后回笼一部分资金。

但是,只有整机生产线,没有显像管生产线,人家两厂还是无法开工。

她最近正帮着曙光厂与另两厂扯皮。

“秦主任,整机生产线不比显像管生产线重要嘛!国家每年都进口不少电视机显像管,你们暂时用进口显像管生产整机。早投产早回笼资金,一条生产线大几百万,你不心疼啊?”

秦长征当然心疼了,可是曙光厂要收两条生产线的尾款,他哪能答应呀!

叶满枝说:“钱的事,你们两家企业自行商量吧。不过,这种仿制生产线要占用大量资金,曙光厂的现金都压在货里,万一资金跟不上,耽误了显像管生产线的仿制进度,那吃亏的还是你们呀!”

秦长征吃味道:“曙光厂的年产值已经上亿了,还差这几百万吗?哎,算了算了,我再跟康主任谈谈吧。”

笑着放下听筒,叶满枝望向刚进门的林青梅。

“又去第一工业局办事了?”

“嗯。”林青梅给自己倒了杯凉白开,坐到沙发上问,“报纸上的新闻你看到没有?青年宫要重建了!”

“看到了。”

林青梅不舍道:“我还记得当年咱们一起去工地上搬砖施工的情景呢,青年宫可是咱们这些共青团员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当年市财政紧张,滨江为了建成自己的青年宫,号召全市中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青年宫的图纸是苏联专家出的,但工程可都是他们这些中学生做的!

叶满枝也忍不住感叹:“时光荏苒呀,那会儿为了不在教室里上课,咱俩每次都特别积极去工地上干活!”

“对对对,那时候只要不上课,让我干什么都行!学校组织的建设活动,咱俩一次不落!”

两人回忆了一番无忧无虑的中学时代,叶满枝说:“市里还没败家到推倒重建的地步,我跟市革委那边打听了,只是对外墙进行修缮,然后重建里面的几个展厅和剧场,好像是想把剧场扩大一些。”

“那还差不多!”

到了下班时间,两人一起走出办公楼。

叶满枝没回家,而是按照约定,独自乘车前往青年宫。

在她们这一代人心里,青年宫地位超然,那几乎是青春和一个时代的缩影。

而对于叶满枝和吴峥嵘而言,这里还有着另一层特殊意义——这是他俩初识的地方。

当初组织安排他俩相亲,老叶买了两张苏联青年艺术团的演出门票,演出地点就在青年宫的剧场里。

听说剧场即将重建,吴峥嵘买到了最后一场演出的门票,滨江芭蕾舞团的《白毛女。

这场演出结束,青年宫就该正式闭馆了。

经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曾经那栋东西欧风格结合的白色建筑,早已变得暗淡斑驳。

叶满枝刚走到大门口,便见到了等在那里的吴峥嵘。

他今天没选择军装,挺括的衬衫西裤穿在身上,一如当年,英俊又斯文。

叶满枝小跑过去与他汇合,“吴博士,带照相机了吗?我想跟你在大楼前面拍张相片呢!”

“带了。”吴峥嵘将手伸出来给她看。

“汽水呢?”

不待他回答,有言便提着两瓶汽水从楼里跑了出来。

“妈妈,门票在你那儿吗?”吴玉琢排在检票的队伍末尾,雀跃道,“你们快一点,已经开始检票了!”

叶满枝与吴峥嵘同时答应着。

两人不约而同地想,20年,小两口变成一家三口,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