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1-03】唐《攀龙台碑》(2 / 2)武则天传奇首页

隋唐时期的京城,就不易居。大唐接下来有个出名的文人,因此更名,白居易。

夸他,有才华。

言归正传。

也就是,走投无路的武士彠,在洛阳走出的一条路。然后,他投桃报李地在收容他的徐家明堂里招揽地方前来考科举的落地举人,在京城学院里复习备考,以备明年。

而京城学院在唐朝建立后遂因故拥有了考科举的“特权”,组织学生参加朝廷科举取士的考试。

一年考试一次。唐朝科举因此分科: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制科则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而制举,乃因皇帝根据朝堂需要临时昭告的一种科举:

也就是京城学院组织的。

每年一次,甚至三两次。不得不说,隋唐时期的武士彠是个人才。故而,美其名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藏身于徐家明堂的武士彠,因此留了下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武士彠本是蒙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第五子、并州牧杨谅的推荐,到仁寿宫求官,隋文帝杨坚没见到却阴差阳错成了时年的“黑户”:

时值隋文帝杨坚病逝,而皇太子杨广在满朝文武争议声里即位,更要命的是,推荐武士彠的并州牧杨谅,收到消息,于太原起兵。

挥军北上。

武士彠,出身并州地方大族,原本是来洛阳求官,适逢其会。隋文帝杨坚病逝,其二子杨广和五子并州牧杨谅争夺皇位,打了起来。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并州来求官的武士彠差一点出不了仁寿宫。

既然丞相杨素“点名”,遂被朝廷通缉,“剃头修面”般“改头换面”,藏身洛阳书院里。

这原本是这等出身的人,世家子,不屑于做的。

事急从权。武士彠因此在洛阳书院里念书,后来,更是做了夫子。而京城学院因此跟科举制有了不解之缘。

有了钱财傍身,武士彠为接下来的投军从戎做了准备。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调动各路精兵会于涿鹿,御驾亲征,讨伐辽左。

由于兵役猛增,农户失业,频战不利,军心浮动,造成亡国之征。

话说,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对地处辽东的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三次均为炀帝御驾亲征。

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刚刚结束巡游江都的炀帝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同时,于洛阳诏天下兵。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

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将去年(公元613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初使节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故而,唐征辽东,平高句丽,直抵朝鲜半岛。唐太宗至高宗年间。

此为后话。

言归正传。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而时至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前后。武士彟所在的洛阳徐家明堂里的夫子学生,不少人遂因国事研究兵法,而武士彠既然是带队学生出身,故而做了夫子也参与汇编整理:

上自黄帝下迄有隋,整理汇编成兵书30卷,取名《古今兵要》。武士彠会同同乡许文宝请书院的山长,今学校校长,览书定名,取名《古今兵要》。

也算是为自己假出家之名在洛阳学院教书做了个备注: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而朝廷征兵日紧,纵然出家为僧道也被朝廷征召入伍。

为了避祸,武士彠遂与收容他数载的许文宝作别,离了洛阳徐家明堂,主动到河北道总管府从军,任骑司参军。

在杨玄感造反、兵围洛阳的战争中,由于武士彠有谋略之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晋升为晋阳宫留守府司铠参军。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南幸江都,朝政紊乱,群雄逐鹿。李渊新任并州留守,晋阳宫留守府司铠参军武士彟看准时机,倾心相接,以下级军官身份献上兵书《古今兵要》,取得了李渊的信任。

也就是,他文武双全。晋阳宫留守府司铠参军,于并州留守李渊看来,算不得什么,这等下级军官在太原军中一抓一把,直到武士彠拿出洛阳学院山长钤印的兵书《古今兵要》,才得了李渊正眼相看:

无他,两人军中资历和官阶相差多了。而时年的兵书,大多出自武将世家,代代相传,或者请人来写,李渊府上也有,他也不稀罕,稀罕的是洛阳学院一群读书人或者落第举人搜集整理而成。

洛阳学院,李渊是知道的。相传,里面都是些考科举不中而滞留京城的读书人,读书人里的“不良人”。而这个“不良帅”就是眼前的武士彠。

不良人,正史不记载,唐朝的“不良人”,却是官府一种“工作人员”的统称,是官府征用而来,用来侦缉、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小吏。

在被官府征用之前,这些人还真的是不良人,也就是所谓“有恶迹者”,包括地痞流氓,以及坑蒙拐骗者等等,他们之前做过坏事,但罪行不大,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

《唐五代语言词典》的词条里,就有一条叫“不良”,是这样解释的:“唐代官府征用有恶迹者充任侦缉逮捕的小吏,称为‘不良’,俗又称之为‘不良脊烂’,其统管者称‘不良帅’。”这里的读书人里的不良帅,更多并非有恶迹者,而是武士彠这么快就意识到了隋唐科举制的“疏漏”,加以“征用”而有了现在洛阳学院的繁荣和他眼前这本群英荟萃的兵书《古今兵要》:

朝廷需要什么,他们就能够最快地捣鼓出来。

就像这本兵书《古今兵要》。

并州留守李渊因此对武士彠另眼相看。

以后,又多次随李渊到西河讨贼(战场在今孝义县雀鼠谷一带)。他们常来往于西河与太原之间,李渊甚至留宿武家,受到盛情款待。武士彟成了李渊的心腹部下。

在李渊准备起兵的活动中,武士彟是最早劝李渊起兵的元老之一。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进攻长安。

李渊招兵买马,集兵于晋阳。五月,起兵,攻下霍县,封武士彟为寿阳县(今文水县)开国公。攻下京城,又封光禄大夫。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李渊接受其所立隋恭帝杨侑的禅让,登基称帝,国号唐,为唐高祖。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封武士彟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检校井钺将军。

武士彟,是最早参与李渊太原起义的重要成员之一,根据成书于唐武德年间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太原起兵之初,武士彟是第一批被李渊授予官职的人员:

以世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等隶焉。二郎为炖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等隶焉。世子仍为太原郡守。命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以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卢阶、思德平、武士彟等为掾属、记室、参左等官。以鹰扬王长阶、姜宝谊、杨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副统军。自外文武职员,随才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