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继续向下看,这次下面真没有了。
【词条兑换】
【陈涉首事:1分】
(补充:星级与分数相关,此属特殊词条)
【体恤:1分】
【苛法:1分】
【请选择:?】
李维挠了挠头,选什么好呢?
回去后,应战豺人,迫在眉睫。而这次选择的词条,将是唯一的依仗。
必须慎重,要通盘考虑。
李维他虽然以前没打过仗,但有不少付款后发现还有优惠券和红包没领的惨痛经历。
嗯,先复盘战斗,做好计划,再来选择词条。
蕲县之战,李维前半程完全是跟着陈胜和吴广走,最后独走击败秦军最后的力量。
这是很难得的经历,既有陈胜吴广的指导和示范,又有亲身操练。
他抱头仰望,就在这片漆黑的空间复盘起来。
不管【陈涉首事】有多猛,归根到底,九百戍卒的战斗力是比不上三百秦军的。
那为什么最后胜了,还是大胜呢?
李维前世很喜欢读些兵法著作,《孙子兵法》《李唐李问对》乃至拜占庭的《战术》《战略》都有涉猎,现在有了亲身的体验,慢慢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了。
战场对抗,归根到底,讲究的就是一个“势”。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戍卒势小,秦军势大,这是初始情况,却非每时每刻都是如此。
最开始,两军相遇时,吴广带头抢攻,占了先手,在势的对比上,搬回来一点,为之后的对抗积累优势。
这既是吴广对战机把握得当,也是陈胜集中全部力量,将弱小的势凝聚到一个点上,反倒在局部形成了优势。
但秦尉反应过来后,总体上,戍卒依旧是弱势的,于是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
这个时候陈胜没有坚决抵抗,反而步步后撤,依靠人多的优势,诱使秦军拉长战线。
秦军固然势大,但重重消耗下,却并不能立刻取得决定性胜利,即所谓“得势不得分”。
当时,秦尉贪功冒险,将预备队全部投入一线,试图彻底压垮戍卒。
然而激战过后,战场已经从一个点,变为了复杂的面,面里各点间的势力对比,并不相同。
待到吴广带队杀到秦尉跟前时,就这一个点来看,戍卒反倒形成了暂时的局部优势。
于是吴广猛攻,试图利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摧毁秦尉,这个秦军大势所系的枢纽。
同样的,虽然这里戍卒势大,但秦军在老兵赵超的组织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居然顶住了吴广猛攻。
照此下去,戍卒必败无疑。
但关键时候,又是秦尉贪功,竟想再行军法激励士卒,结果遭到反噬,强“势”倒戈,被李维趁机斩杀。
秦尉一死,秦军不但“势”骤降,还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分散为无数的小“势”,不再是戍卒的对手。
但战斗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如果让县尉丞王韵带领残存的秦军回到蕲县城,有了这个凝结核,那么“势”可以弱而复振。
陈胜吴广都懂得这个道理,迅速组织起追击队,要彻底抹杀秦军的凝结核。
只是没想到,形势逆转之后,光靠李维的十二三人,就解决了问题。
现在回头来看,陈胜吴广能以弱胜强,根源在于灵活的战术选择,不断削弱秦军,创造局部优势,积小胜为大胜,关键时刻敢下血本。
而战术能够被顺利执行,也是因为陈胜、吴广乃至李维,都是靠得住、业务过硬的角色。
李维回想领地外的豺人,身高一米四、五,瘦弱如初中生,不过就是武器精良,协作良好。
而领地里的民众,武器稀缺,矛盾重重,可人数不少,身材也占优。
人类vs豺人,远远没有戍卒vs秦军的差距大,仔细谋划一番,击败,乃至大胜,都并非不可能。
“砧锤战术、虚实结合、前后夹击……这都是不错的选择,核心是调动豺人,形成局部优势。”
李维喃喃自语道,“所需要的,一是靠谱的战术执行角色,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那位女士——索菲,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同伴。
那么剩下的,就是要尽可能弥补人类和豺人之间的实力差距。
【体恤】需要真的关切下属,临时抱佛脚恐怕来不及。
【苛法】需要存在一套严苛的军法,开拓民和奴隶学明白军法,恐怕都得花不少时间。
如此看来,都不如【陈涉首事】实在。
况且还是个三星词条。
就它了。”
李维没有再犹豫,果断兑换了【陈涉首事】。
【时代分:1→0】
【词条库:陈涉首事,收录√】
【下一次开启:陈胜吴广起义②】
【时间:下一个月圆之夜】
咔——
四周大亮,又回到了风车水磨麦穗香的哈格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