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儿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奇异而又壮观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慨叹之情。这般祥瑞之象、吉祥之兆,无疑表明慧海法师在修行之路上已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对于当时还颇为稚嫩的四儿而言,慧海法师就如同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一般,令人只能仰望而难以企及。
就在这时,人群之中有一人注意到四儿的神情。他似乎察觉到了四儿好奇的目光的神采,微笑着向四儿走来,并主动开口说道:
“小友,看你对此景如此感兴趣,我来给你讲一个有关弘福寺的民间传说吧。”四儿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连忙点头示意对方快些讲述。
他开口如同说书:“遥想当年,那赤松和尚心怀壮志、满腔热血,立下宏愿誓要建造一座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的寺院。
而这一项伟大事业得以开启,实乃归功于信士罗妙德以及其他众多虔诚之辈的无私奉献和慷慨解囊。
正是他们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视若珍宝的土地,才为这座即将拔地而起的寺院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此后,赤松亲力亲为,精心设计,并亲手搭建起了一间极为简陋的茅棚。这间小小的茅蓬虽然质朴无华,但却承载着赤松对未来寺院的无限憧憬与期许。
自此之后,他便长居于此,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寒风刺骨,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哪怕身心俱疲,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赤松那忘我的敬业精神恰似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焰,炽热而夺目。它不仅给身边一同参与建设的人们带来无尽的温暖和鼓舞,更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深深触动了当地那些位高权重的地方官员们的心弦。
在赤松的感召之下,众人纷纷伸出援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助力这座寺院的兴建。
在这些官员的大力支持之下,一座崭新的寺院逐渐成形。先是建起了供僧人居住的僧寮,紧接着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也拔地而起,最后那庄严雄伟的山门也终于完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寺院不断发展壮大。
没过多久,赤松又精心谋划,购置了多达数百块的田产。每年所收获的租粮高达 1200 石之多,如此丰厚的收入使得常住于此的僧众多达三十余人。
这座寺院与其中的僧众皆变得极为富有,前来上香祈福的信徒络绎不绝,香火旺盛至极,以至于民间流传着“金方丈,银知客”这样的美谈。
赤松深知无规矩不成方圆,于是亲自订立了《丛林清规八条》,将这座寺院定位为面向天下四方的丛林道场。
正因如此,它一跃而成为贵州省的首屈一指的名刹。
赤松严格按照佛教丛林的规章制度行事,设立了“两序”职位,确立了严谨的“清规”制度,并延续了“法派传承、挂单接众、传授戒律”等一系列重要传统。
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珍贵的佛教经典。在赤松的不懈努力之下,这座寺院迅速声名远扬,成为整个贵州省所有寺庙中的翘楚,引领着一方佛法的昌盛繁荣。”
四儿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对方讲述故事,同时双手不停地在享受按摩者身上轻轻揉捏、推拿。他的动作熟练而轻柔,仿佛每一次按压都能精准地触及到关键穴位,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