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卓山乡自从成功收降了蔡氏家族一半的领地之后,其老祖卓不凡便亲自前往大蔡村坐镇指挥。在此期间,他携手胡一刀父子一同与从北方而来的大罗镇领军将领——那位实力达到一流初阶境界的高手罗林展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三方会晤。
这场会晤气氛紧张而凝重,三方代表围绕着各自领地的归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最终他们基本上达成了一项口头协议:各方的领地暂时保持现状不变。然而,对于大罗镇的罗林来说,这次北征的成果仅仅只是拿下了大蔡村的四个村庄以及一个码头,这显然让他感到心有不甘。尽管如此,当他面对着胡家和卓家共计五位一流高手所形成的强大对峙阵势时,心中还是不禁涌起一丝余悸。
在完成三方会晤之后,卓不凡立刻与蔡和、周仓、蔡启元等卓山乡的骨干将校们汇聚在一起,共同研习蔡氏家族秘传的军阵之法。他们一边认真学习这些深奥精妙的阵法知识,一边积极地投入到实际演练当中去。与此同时,卓不凡还着手组建了一支规模达 600 人的乡勇队伍,并任命蔡和担任主帅,周仓和蔡启元则出任副将一职。这支新组建的乡勇部队肩负着重任,即将驰援胡氏所在的升乡地区。
另一方面,胡一刀父子在返回胡家祠之后,也毫不迟疑地立即启动了升乡的相关程序。他们迅速对麾下的三千大刀队进行整顿和休整工作,同时合理安排兵力部署防御工事,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威胁。时间匆匆流逝,转眼之间便来到了 6 月 1 日。就在卓山乡的援军抵达胡家祠后的第三天,一场惊心动魄的升乡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胡氏一族晋升为乡级势力的过程并没有遭遇太多阻碍。要知道,胡氏家族的人口已然超过一万之众,其在各个方面对于晋升乡级所做的筹备工作可谓是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仅如此,还有来自卓山的援兵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支援,因此,此次胡氏的升乡行动得以圆满成功几乎毫无悬念可言。
然而,这场战斗也并非完全平淡无奇,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便是蔡和、周仓以及蔡启元三人率领各自的战阵上阵杀敌之时。只见他们每人都带领着一支精心训练而成的战阵,踏入战场亲身感受那紧张激烈的氛围。
率先冲锋陷阵的是周仓,他率领着由 180 名勇士所组成的锥形阵充当先锋部队。这支队伍犹如一把锐利无比的长枪,以雷霆万钧之势直直地刺向敌人的心脏。紧随其后的则是蔡和所统领的 240 人的方形阵,他们稳如泰山般构成了中军,为整个军队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力量。而最后压阵的乃是蔡启元率领的 180 人组成的圆形阵,他们宛如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守护着大军的后方安全。
就这样,三支战阵相互配合默契,如同三把锋利的宝剑一般,向着侧翼的数千流寇猛扑而去。刹那间,只听得喊杀声震耳欲聋,刀光剑影交错闪烁,流寇们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卓山援军与流寇仅仅经过两个回合的激烈交锋,胡一刀父子便发现战机,趁势出击,抓住时机,率领手下士兵乘胜追击、奋勇冲杀,竟然硬生生地将这数千流寇一举击溃、彻底杀穿!
就在周仓率领军队奋勇冲杀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他突然在混乱不堪的流寇人群当中发现了一些被强行裹挟而来的周家北周村村民。
周仓见状不禁怒发冲冠,扯开嗓子接连大吼数声。那些原本被迫参战的北周村村民听到熟悉的呼喊声后,纷纷如梦初醒般丢下手中的兵器,双膝跪地选择投降。更为惊人的是,他们的举动竟然引发了连锁反应,周围一大片流寇见此情形,也毫不犹豫地跟着一同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一时间,“跪在投降不杀”之声响彻云霄,刀光剑影交错闪烁。卓山援军的士兵们个个身手矫健、勇猛无畏,在原北周村村民的配合默契下,卓山众人战阵之术运用越发娴熟,很快就占据了上风。
那些流寇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卓山援军和胡氏大刀队凌厉的攻势下,却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没过多久,这场战斗便落下了帷幕。最终,卓山援军以少胜多,以仅有 600 的队伍,打崩流寇数千众,成功俘虏了超过 1200 多人。当看到这样的战果时,就连原本挑重担、唱主角的胡家大刀队也不禁瞠目结舌,被眼前的情景彻底震撼住了。
“这……这怎么可能?卓山军怎么可能这么强!”胡家大刀队的队长胡斐喃喃自语道,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神情。他身旁的队员们也是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惊叹卓氏军队如此强大的战力。
原本一直安安稳稳地在大蔡村坐镇的卓不凡,正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蔡和等三人押解着俘虏胜利归来。然而,一封来自交河镇千针坊的飞鸽传书却突然打破了这份宁静。当他展开书信,看到其中所描述的曹子方那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后,即便是一向见多识广、处变不惊的卓不凡,也不禁被深深地震惊到了。
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卓不凡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派遣亲信将这封传书火速送往卓武邦手中。毕竟,这件事情关系女儿婚事,最终还得征求一下卓红袖父母的意见才行。
而当卓武邦接到传书并仔细阅读完里面的内容时,他只觉得自己的心头仿佛瞬间压上了一块千斤巨石,整个人都呆住了。
一旁的老妻罗氏更是直接泪如雨下,一边用手抹着眼泪,一边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哎呀呀,这个死丫头片子哟,上辈子就不让人省心,没想到这辈子还是这般模样。这到底是作了哪门子孽呀?怎么命运如此坎坷,这般凄苦呢!都怪你,你这个死老头子,当初非要应允她什么一世自由。去年明明已经给她寻好了婆家,要是让她乖乖嫁过去,哪里还会闹出这些幺蛾子来哟。现在可好,这可如何是好哇......”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卓山乡的各项事务总算是逐渐梳理清楚了。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由于有蔡清的接手负责,学堂终于能够顺利开展中级教育课程了。这一成果让卓武邦多少感到些许宽慰,心中紧绷的弦也稍稍放松了一些。
就在这时,外出办事的老祖卓不凡恰好回到了剑门村。卓武邦一见他回来,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前去,毫不犹豫地表示此次想要跟随卓不凡一同前往交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