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咸鸭蛋(2 / 2)史前十万年:我在冰天雪地当族长首页

“好好好,族长明天就给你们做吃的,不过你先把今天巫教的字给读一遍……”

张洪要做的就是咸鸭蛋,这个后世很常见但也深受国人喜爱的食物。腌制咸鸭蛋有很多种办法,但最简单的莫过于用盐水泡。

第二天一早,张洪便让人取出这几天收集到的鸭蛋。鸭蛋不少,总共有1000多个,在清水中清洗干净上面的灰尘、粪便和泥土后,放在藤条编成的簸箩中晾干,并在太阳底下晒上一会儿。在晾晒咸鸭蛋的间隙中,张洪让人烧开了水,按照五斤水一斤盐的比例,放入食盐,搅拌均匀,使盐水达到饱和状态。当盐水冷却后,倒入陶制的坛子里,并挨个将鸭蛋放入坛中。

一个坛子里放入了100多个鸭蛋,然后用大的树叶盖住坛口,并用黄泥密封,放到仓库的通风处,接下来就只要等待就行了。

一般而言,这样处理的鸭蛋,通常要25天左右就能腌好,食用前,需要将这些鸭蛋放到锅里再煮熟,再次冷却后就可以食用了。

十多坛鸭蛋就放在仓库这里了,在族中妇女的帮助下,总共也就花了半天的时间。

而除了这些装咸鸭蛋的坛子,熊木这段时间还烧制了很多只有25厘米高,最宽处直径只有15厘米的小口罐子,一排排地放在厨房外面的空地上。另外还有一些去年和今年春天烧制的陶罐,也都洗净放在门口晾晒。

吃过午饭后,秋高气爽,阳光晒在身上让人暖洋洋的。

厨房外面,临时用石头、砖块垒成了几个大的灶台,每个灶台上放着这段时间铸造出来的铁盆,跟平常炒菜用的锅不一样,底部不是圆锥形,而是平的。这样的灶台和铁盆共有5个,每个铁盆里装了三分之二的水,底下正用木柴在烧着。

锅上还用木板切削成的圆板当做锅盖,防止外面的灰尘飞到锅里,也能让锅里更快升温。

张洪拿着一把小刀,带着细心、有耐心的族人和妇女,将野外采集到的林檎、桃子等野果,洗净削皮,然后在木板上切成更小的小块,去掉果核,然后扔到小罐子里。

每装满一个罐子,就把罐子灌满水,用木板盖了,端到大铁锅里。每个铁锅能装七八个这样的罐子。等装满后,底下开始加大火力,放入更多的木柴,风箱也拉了起来,不一会儿,锅中的水就沸腾了,等水沸腾,继续加柴,并把大锅盖给盖起来。

现在野外正是野果成熟的时候,部落周围的森林众多,果树也不少,而且很多都是成片成片的。这些果实可以说是秋季最后一批采集到的了,之前收集的水果,都让张洪挑选出来,外皮完好的、没有熟透的,用这种小罐蒸煮的办法,制成水果罐头。

至于那些在运输中碰烂的、掉在地上摔坏的,则被人扔到猪圈里,让野猪加餐。除此之外,还将一些果树苗也给移栽到围墙外面的空地上,沿着小溪和围墙,种了满满的一片果林。

这些水果罐头每罐都有5斤左右,每个耗费水果3斤左右。经过高温蒸煮之后立马进行密封,隔绝外部的细菌和灰尘进入,在罐头冷却后,存放在宗庙后面的山洞里,防止阳光照射。经过这样处理的罐头,一般都能保存好几个月到大半年,而这样规格的罐头,从秋收后到现在,已经做好了5000多个。

这些离不开部落族人在采集食物的时候尽可能地保存水果的完好,也要感谢各个狩猎队对附近的探索,让大家知道哪里有果树,但更应该感谢熊木带着制陶的族人。

陶器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熊部落里已经是一件很常见的器具了。它不仅用来煮饭、炖肉,也用在存放粟米、肉干上面,还有院中的水缸、喂牲口的水盆等等,都是用泥土烧出来的陶器。

现在的陶器,因为也采用了类似高炉内外温室的竖窑,烧制的温度大幅度提高,而硬度也要比之前大很多,这就让陶器的厚度直接比之前少上三分之一。而且在陶胚制作中,混入一些石英石、矿石、黏土等颗粒,再放入窑中烧制,这样烧出来的陶器,有时候就会有一层光滑的陶釉,让陶器的透水性更差,从而延长陶器的使用寿命。

除了烧制技术的发展,在制胚上一样有着技术的进步。

首先就是有了水碓和石磨,可以将其稍加改动,将制陶所需的黏土混合一些铁矿石粉末、石英石粉末,捶打的更加细腻。然后就是陶轮,陶轮古代亦称陶车,是一个固定在矗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加工陶坯时,把混合好的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底下设计了一套齿轮的传动装置,将脚踏的力量转化为陶盘的旋转。借助陶轮旋转的力量,用手掏料,并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

因为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大小一致,由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器表面往往留下密集的轮纹,器底留下线割的偏心纹。用这种方式做成的陶罐,节省材料和时间,而且制成的陶罐,重量更轻,也更加坚固,容量也能随之增加。

拉坯成型技巧的出现,不仅增加了陶器的生产数量,而且提高了陶器的质量,在熊部落里,熊木等人都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而拉坯成型也是部落制陶的主要方法,所以在原料充足的情况下,一天至少能生产这样的陶罐200多个。

而这些生产出来的陶罐,除了用于制作罐头,也被用来存放食盐,每罐可以装精盐5斤,密封后不易受潮,运输起来也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