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曹浪制定的发展计划在各地稳步推进。岳飞、吕布、辛弃疾三路大军驻守前线,威震四方,使得敌军不敢轻举妄动。
在其他州郡仍陷于混战之时,红巾军治理下的海州和碣州却是一片祥和,吸引了大量农商前来安家落户,两州之地愈发繁荣。
然而,随着各地郡县按照计划迅速发展,政务繁重,官员人手严重不足。
为此,曹浪早在三月便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核的初选。
各地百姓可在当地郡城参加统一的初考,通过者将获得参加总考的资格文书,并于八月前往海州城参加科举总考。
尽管曹浪大力推行教育,但仅一年时间,百姓的识字率仍有限,通过初考的大多是曾经读过书的人,其中不乏一些被压制的世家门阀子弟。
历史上,明朝初建时,朱元璋曾停止科举十余年,大力发展教育,待百姓文化水平提升后才重启科举,正是为了避免世家门阀垄断晋升渠道。
曹浪深知此理,但因急需人才,不得不先行科举一试。
为防患于未然,曹浪在科举中增设了一道政审环节,交由沈炼及其麾下的锦衣卫暗中调查。
自岳飞调往樊阳后,曹浪便将沈炼调至海州城,作为监控百官的眼线。
一年来,沈炼已揪出数名贪官污吏,均被当众处决,以儆效尤。
曹浪曾读史书,见朱元璋在位时诛杀众多官员,甚至包括开国功臣,一度认为其过于残暴。
然而,当他坐上这个位置后,才深刻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与艰辛。
从三月初考到八月总考,中间五个月的时间,正是留给沈炼和锦衣卫对考生进行政审的期限。
此举旨在确保考生中无此前被灭世家门阀的后人,例如碣州黄氏一族,门生遍布,若将其后人录取,恐在内部滋生事端,因此曹浪决定一概不予录用。
八月初,海州城。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
曹浪在李白的陪同下站在城楼上,俯瞰着城外官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很是热闹。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海州城比之前更是繁荣了不少。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摊位整齐排列,叫卖声和百姓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显得格外热闹。
八月中旬是科举总考的日子,来自各地的考生们纷纷涌入海州城,等待考核。
这些来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或身着朴素布衣,或穿着略显陈旧的长衫,脸上却都带着期待与紧张的神情。
因为没有限制年龄,考生当中有十六七岁的少年,有五六十岁的老人,每个人都在为考核准备,许多人走在路上都在翻看学习。
科举总考的考场设在城中的一座宽敞书院内。
主考官是李世民,监考官则是沈炼。两人一文一武,分别负责考核的公正与纪律。
曹浪特意安排沈炼担任监考官,正是为了杜绝任何舞弊行为,确保科举的公平性。
考核的题目由曹浪与萧何共同商议决定,内容涵盖了治国理政、民生经济、军事战略等多个方面。
曹浪深知,选拔人才不仅要看其学识,更要考察其实际能力与远见卓识。因此,题目中既有经典典籍的解读,也有对当前局势的分析与对策,甚至还加了算术这一项考核,算作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