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边关烽火起
庆历三年,大楚与北狄的边境线上,烽火连天,硝烟弥漫。北狄以十万铁骑悍然南侵,一路烧杀抢掠,所过之处,村镇化为焦土,百姓流离失所。大楚边境守将赵崇武拼死抵抗,奈何敌军来势汹汹,己方兵力悬殊,连连败退,只能困守凌云城,向朝廷急报求援。
凌云城,这座扼守南北要道的雄关,城墙高耸,砖石厚重,平日里商贸往来,繁华热闹,如今却被战争的阴霾笼罩。城头上,赵崇武身披战甲,满脸征尘,望着城外绵延数里的北狄营帐,眉头紧锁。身旁的副将刘渊低声道:“将军,敌军攻势愈发猛烈,城内粮草虽可支撑数月,但箭矢已然告急,若援军再不到,恐城破在即。”赵崇武握紧拳头,目光坚毅:“我等深受皇恩,唯有死守,以待援军!”
京城,皇宫内殿。年轻的楚帝接到边关急报,龙颜大怒,拍案而起:“北狄小儿,竟敢犯我疆土,欺我子民!”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主战,力荐即刻发兵,痛击北狄;有的主和,忧心劳师动众,损耗国力。最终,楚帝目光如炬,扫视群臣,决然道:“朕意已决,战!即刻调遣精锐,驰援凌云城,扬我大楚国威!”
于是,一支由五万精兵组成的援军迅速集结,领军大将乃是名震三军的萧逸尘。此人出身将门,自幼熟读兵书,练就一身武艺,在以往历次平叛、御敌中屡立战功,深得楚帝信任。萧逸尘接旨后,点齐兵马,星夜兼程,向着凌云城疾驰而去。
第二章:援军途中险
萧逸尘率领援军,马不停蹄,穿越茫茫荒野。行至黑风岭时,前方探路的斥候匆忙回报:“将军,不好!前方山谷道路被巨石、树木堵塞,似是有人蓄意为之,恐有埋伏。”萧逸尘面色一沉,催马上前查看,只见狭窄的山谷入口堆满了障碍物,两侧山势险峻,林深茂密,正是设伏的绝佳之地。
他心中暗忖,想必是北狄得知援军出动,派人提前在此拦截。当下,他立刻传令:“全军戒备,前军清理道路,弓弩手散开,注意两侧山林!”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手持盾牌、长枪的前军小心翼翼地靠近路障,开始搬运巨石、砍伐树木;弓弩手则张弓搭箭,瞄准山林,以防敌军突袭。
就在道路清理大半时,山林中突然响起一阵尖锐的号角声,紧接着,北狄伏兵如鬼魅般涌出。他们居高临下,箭如雨下,滚木礌石纷纷砸向援军。萧逸尘见状,大喝一声:“稳住阵脚,不可慌乱!”随即拔剑在手,策马冲向敌军。身后的亲卫紧紧跟随,与北狄先锋展开激烈厮杀。
混战中,萧逸尘勇猛无比,手中长剑寒光闪烁,所到之处,北狄士兵纷纷倒下。但敌军人数众多,且占尽地利,援军渐渐陷入苦战。关键时刻,萧逸尘瞥见敌军后方指挥的旗帜,心生一计。他召集身边数名精锐骑兵,低声吩咐几句,然后佯装败退,引着敌军主力追击。待敌军远离山谷,那几名骑兵趁机冲向敌阵后方,突袭指挥所,斩杀北狄主将。失去指挥的北狄伏兵顿时乱作一团,萧逸尘趁机率大军全力反击,终于冲破埋伏,继续向凌云城进发。
第三章:初至凌云城
历经艰辛,援军终于抵达凌云城。城头上,赵崇武望见援军旗号,大喜过望,亲自出城迎接。萧逸尘与赵崇武相见,拱手行礼:“赵将军,末将来迟,让将士们受苦了!”赵崇武眼中含泪,激动道:“萧将军及时赶到,实乃凌云城之幸,大楚之幸!快,进城详谈。”
入城后,二人直奔帅府,商讨退敌之策。萧逸尘铺开地图,仔细研究敌我态势,说道:“北狄此次倾巢而出,意在速战速决,夺取凌云城,打通南下之路。如今我军虽有援军,但兵力仍处劣势,且敌军士气正盛,不可贸然强攻。”赵崇武点头称是:“萧将军所言极是,依我之见,可先坚守城池,待敌军锐气受挫,再寻机出击。”
商议已定,萧逸尘与赵崇武立刻安排部署。一方面加固城墙防御,搬运滚木礌石,增设弓箭手哨位;另一方面,组织城内百姓,协助军队烧水做饭、照料伤员,军民一心,共抗外敌。城外,北狄见援军入城,暂停了攻势,开始重新调整部署,一场更大的攻防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四章:攻守激战
几日后,北狄再次发动强攻。晨曦初露,城外号角声起,北狄铁骑如黑色潮水般涌向凌云城。马蹄声、呐喊声震得大地颤抖,他们推着攻城车、云梯,扛着撞木,妄图冲破城门,攀越城墙。
城头上,萧逸尘、赵崇武亲临指挥,弓弩手们万箭齐发,箭雨如蝗,射向北狄士兵。但敌军毫不畏惧,前赴后继,一些攻城车顶着盾牌,逐渐靠近城门。“放滚木礌石!”萧逸尘大声呼喊,顿时,巨大的滚木、礌石从城头滚落,砸毁攻城车,砸死砸伤无数敌军。
北狄见城门久攻不下,转而集中兵力攻打城墙。云梯一架架搭上城头,北狄士兵攀爬而上,与守城士兵展开近身肉搏。萧逸尘拔剑冲入敌群,他的剑法凌厉,招招致命,身边的士兵受他鼓舞,士气大振,拼死抵抗。赵崇武则在另一侧,指挥士兵用长枪、大刀奋力砍杀攻城敌军,一时间,城头上血肉横飞,喊杀声震耳欲聋。
激战正酣,北狄军中突然推出几门巨型投石机,这些投石机能将巨大的石块抛射到城内,给守城军民造成极大伤亡。萧逸尘见状,心急如焚,立刻组织敢死队,准备出城摧毁投石机。“诸位将士,此去危险重重,但关乎全城生死,可有胆量随我一战?”敢死队员们齐声高呼:“愿随将军,万死不辞!”
第五章:夜袭破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