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天边那轮圆月,云天明忽然想起这里已经不是曾经的太阳系了,只是指环模仿着太阳系创造出来的一片天地,一个用巨大能量罩罩起来的“太阳系”,只能维持八百年左右的太阳系。八百年看似很长,可相较于几百亿上千亿的宇宙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就是这弹指一挥间,他们四人必须完成指环留下来的使命,他们能行吗?
云天明相信一定是有某种力量才让他们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否则单靠他一人还真不一定有这个信心。云天明不免又想起几人在太虚幻境中的长谈——真好啊,他们三人都不曾像他一样经历过那些无边的黑暗与绝望,所以他们的乐观和必胜信念极大地感染了自己,两天两夜制定出的那个“太虚计划”。这个计划的第一个版本是郭松军制订的,目的是快速进入工业化革命。郭松军根据自己对历史以及目前大宇朝的了解,提出了一个大框架:
一、提升中央集权效率。效仿张居正的改革,推动更灵活的财政和行政制度,减少腐败,提高资源调配效率。鼓励地方创新,允许沿海地区(如江南、福建)发展地方自治经济,形成类似欧洲城邦的工商业中心,推动竞争和技术扩散。主动参与全球贸易),与欧洲、中东建立技术交流渠道,吸收外来知识(如数学、机械、航海技术)。
二、打好经济基础。前朝中后期的江南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苏州的纺织业),需进一步扩大工场规模,推动分工专业化,形成规模化生产。通过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促进资本流动,鼓励投资于矿业、冶金、纺织等产业。
同时扩大国内外市场,通过贸易网络(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出口丝绸、瓷器等商品,换取白银和资源,同时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三、科技突破,实用科学与技术转化。突破传统儒学“重道轻器”的思想,鼓励工匠与学者合作,将《天工开物》中的技术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包括大规模开采煤炭(此时已用煤冶铁),改进蒸汽机的原型技术。提升炼铁技术,生产高质量钢铁,为机械制造奠定基础。发展水力机械(如水力纺纱机),逐步向动力机械过渡。引入欧洲的几何学、力学知识,推动精密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引领全世界的科技风向。
四、改革科举制度,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在传统四书五经外,增设算学、工学、农学等实用科目,吸引人才投身技术研发。同时建立技术学院,设立专门的技术教育机构,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推动科学思维的普及。
五、 改变社会结构,释放劳动力和创新动力。抑制土地兼并,解放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为工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建立专利制度,保护发明者的权益,激励技术创新。减少士大夫阶层对商业和技术的歧视,推动社会价值观向“农商并重”转变。
六、面对全球殖民化的趋势,通过军事技术升级,占领全球殖民化的制高点。
几人就此计划讨论之时,无不叹息真实历史中明、清两朝都曾错过的大机遇,一致认为明隆庆万历年间与清雍乾年间是上苍赐给中华民族的两次走向世界之巅的机会。先说明隆庆年间,从高拱推行的隆庆开关、废除海禁、封赏蒙古,到张居正的土地改革,考核法,推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万历新政,这些若是能够完全推行成功的话, 在万历一朝根深蒂固的话,大明朝就会迎来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可惜“党争”毁掉了这一切。
而乾隆年间也是一次中华民族走向顶峰的机会。经过雍正13年的勤政改革,乾隆年间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乾隆在享受雍正帝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仅没有继承其父务实进取精神,更是通过挥霍财政、纵容腐败、闭关自守、压制思想等反雍正之道的政策,逐渐削弱了清朝的根基,使清朝在国力达到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落,最终在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彻底暴露了其虚弱本质。可以说,乾隆年间是中华民族走向顶峰的一次机会,但乾隆的短视和保守,彻底毁掉了这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