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8章 萌芽才露(2 / 2)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首页

他听说朝廷开放了海禁,他的织造本事也算是苏州城里头一档的,他便不再按织染局指定的样式,织染局的那些样式已经过时了,他猜测南洋与西洋人不同于中原人的内敛,应该喜好花里胡哨的衣服,便设计出一些花纹新颖、色彩鲜艳的样式,织成布。

李大成的作坊织出的绸缎很快引起了商人的注意,很快一整年的出货都被预定掉了。

据说绸缎商收去了后,用小船运到松江的上海镇——那里也新设了市舶司。苏松常一带的海商都喜欢由那里出海,可以直接从黄浦江入长江,然后下海,一路前往广东、交趾乃至南洋。

比起经大运河到浙江后,再由钱塘江出海要方便许多。

李大成的作坊生意好到来不及做,有时候上午刚刚织好的绸缎,下午就被人收走了。他只好多次扩大规模,作坊从最初的三五人扩展到几十人,织机从三张扩充到近二十张,甚至吸引了周边乡村的年轻人也前来学艺。

作坊昼夜不停,人歇机不歇。几十人轮番上工,保证织机随时运转。

越来越多的工匠也开始效仿起了李大成,有的家财丰厚的,直接买了织机,开办起工场,招募上几十名工匠当工人。

有的口袋空空只有一身本事的,便几个人合伙,开起小作坊,你出织机,我出人力,照样干得红红火火。

原本冷清的相门水门附近变得繁忙起来,每天都有商船往来,运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城内街道两旁,手工工场林立,织机声、锤打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热闹的市井画卷。

各地市舶司的榷税也进行了调整,不再死板地按十抽二进行抽分,而是按照货物价值分别征收榷税,这种科学合理的税法也得到了商人的欢迎。

一方面是水师和备倭卫所的严格打击走私,一方面是放宽了的榷税制度,只要按规定缴纳榷税,就可以得到远洋水师的保护,从浙江一路到交趾数省都有水师护航,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商人们是逐利的,但在大刀面前,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乖乖缴纳榷税,以求可以安心做生意。

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领了抽风号票后入海经商。

叶盛在婆罗洲的生意也干得越来越红火,金矿已经出金,每年可以有数千两的金子进项。叶家经过吴家攻杀这一劫数后,如同大树倾倒,纷纷四散,许多族人下了南洋,投靠叶盛。

叶盛成了当地出了名的豪绅,他那面“顺风顺水,出入平安”的旗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到哪儿都跟有仙力似的,干什么都顺风顺水的。许多船主都开始模仿叶盛的旗子,绣上那八个字,一时间,这八个字的旗帜竟然成了海商们的标配。

渐渐地,叶盛开始组织起了家乡族人、婆罗洲土着,干起了押镖生意,他的船队规模也越来越大,从两三条船发展到数百条船,船丁船工数千人。(船丁,有武器的海上镖师)

生意越来越大,叶盛望着那八个大字的旗帜,笑道:“是时候该起个大气的字号了,就叫‘顺风商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