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章 吃烧烤时来大活(1 / 2)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首页

赵辉接了个任务,值守金川门,金川门在鼓楼西北面,沿着鼓楼外大街一路往长江边走,便是金川门。

赵辉觉着离家近,上下班方便,反正当差在哪儿都是当,这活不差的。

哪知回了军营跟大家一说,大家纷纷怨声载道。

大家同为亲军上直二十二卫(朱瞻基时才增至二十六卫),凭啥咱就得去守城门吹江风,别的卫就可以驻守皇城或内城呢?

更何况,守皇城每一个时辰巡逻一遍,守城门那可得一天十二个时辰每时每刻城墙上都得有人,工作强度大了不是一丁半点。

赵辉打圆场道:“咱们一千多号人,晚上上城墙的不过几十人,每个人轮流站一个时辰即可,其余人都可以在城下避风。”

大家吵吵闹闹,一肚子的牢骚。

赵辉有些恼怒,板起脸来,“指挥使大人也说了,怕咱们不愿意守城门,兵部近日又来调兵了,不愿意守城门的,咱们可以请命调去安南清剿猴子去。”

安南虽然已经平定,但还是有此起彼伏的抵抗,时不时需要从内地调兵前去补充兵力。

刚刚还吵吵闹闹的签押房顿时鸦雀无声。

有个年长些的百户张六一,他就是从安南因负伤调回来的,谄笑道:“金川门好啊,夏天吹江风!凉快!总比去安南强啊。”

张六一又转头跟其余军官煞有介事地讲道:“你们是没尝过,安南那鬼地方,又湿又热,不管打不打仗,身上衣服就没干过。活着的时候染瘴气,战死了身上还长蘑菇。”

大家听了倒吸一口凉气,再也没有半点怨言。

赵辉正色对大家道:“诸位,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安心当差,是我们的父兄拼死作战换来的。望大家珍惜,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提到战死的父兄,大家都有些悲怆,一个个肃立,静静听千户大人训话。

这时反倒是赵辉突然画风一转,笑道:“我知道大家辛苦,只要把差事办好了,能让大伙儿轻松的时候,我便让大伙儿轻松一些。”

大家纷纷露出笑容来,转头去准备迁营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对于赵辉来说,就如同着名女星小黄鸭的胸部一般一“平”如洗、平平无奇。

上值、下值、然后每隔六七天找个理由离营回家。

比如老娘病了、给老爹上坟、老娘病了又好了又病了、再给老爹上坟、再再给老爹上坟,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

朱重八在南京登基后,曾经准许守城门的士卒回家照顾生病的父母。因为比996资本家还会压榨人的朱重八规定了,一年只有三个节假日可以休息,就是元旦(古代的大年初一)、元宵、冬至。

士兵们太苦太累了,所以朱重八准许家里父母病了没儿子照顾的,士卒可以请假回家,等病好了接着回来上班。

赵辉家近,骑马一刻钟就到,还通常请假只请半天或一天,卫指挥使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照例准假。

准假的理由也很充分、并且符合大明朝的价值观——人家老爹死了,老娘病了,准他回家给老爹上个坟或者陪老娘看病,很合理吧?

什么?你说一个月怎么给老爹上好几次坟?人家老爹新丧,在地下思念儿子,托梦请他去坟前唠唠嗑不行吗?你管得着吗?

母亲刘氏很满意儿子这种状态——工作稳定、常回家看看,似乎癫症也好了许多,可见那“癫狂圣手”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赵辉也觉着很神奇,那精神科大夫开的那什么看起来像忽悠人的“孔圣枕中丹”,吃了后好像真的记忆力有所提高,自己看军令、公文什么的,往往看两遍就能记住了,颇受指挥使大人的赞誉。

“老登的丸子好像真有点用,他的医馆我就暂且不拆了,先记下来。”赵辉暗暗想道。

转眼,天气转凉,西北风越来越盛。

赵辉这时候才明白大家为啥不乐意守城门了,实在是城墙上太特么冷了。

别看金川门是在内城,内城外面还包着一圈的外城,实际上,由于这时代房屋低矮,加上江边本就民居稀少。站在金川门城楼上,就可以望见长江上点点的白帆。

所以,每次晚上在城墙上巡夜,那呼呼的北风,又冷又尖锐,刮得赵辉的脸庞感觉跟刨丝一般。于是,赵辉每次能偷懒就偷懒,草草巡逻一遍就回城下去烤火。

如果不出意外,赵辉可能会在城门官任上干到告老还乡。毕竟,摸鱼他是专业的,只要没人打扰他,他可以一直这么躺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