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6章 吴太极拳讲解(1 / 2)飞狐归来新书首页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流派繁多,每一种武术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技艺传承。吴氏太极作为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健身功效,在武术界独树一帜,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传承,依然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吴氏太极的起源、发展、特点、功法体系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吴氏太极由清朝末年的武术家吴鉴泉所创。吴鉴泉出身于武术世家,其父亲吴全佑是杨露禅的弟子,杨露禅乃是太极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所创杨式太极拳对后世影响深远。吴全佑在学习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吴鉴泉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深得家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鉴泉在继承父亲拳艺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和创新。他结合自己的体悟和实践经验,对原有拳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的吴氏太极拳风格。吴鉴泉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授拳,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弟子,使得吴氏太极拳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起势,左开半步,与肩同宽,两手同时侧掌抬起,掌心相对,接近肩高时翻掌向下,与肩同高时手掌自然下垂。

两掌塌腕展指下按至两胯侧,同时屈膝下蹲至拳架高度。

右揽雀尾,两掌心向下分别向两侧向上划弧,重心右移,胸前相遇时,左掌侧翻,掌心向右上方,右掌附于左小臂处,同时上左脚,脚根落地,右掌顺左小臂前滑至左掌心前挤,同时左脚掌落地,成左弓步。

右转腰,扣左脚,内摆右脚跟,方向正西,前挤的两掌分:右掌从左掌心中向前滑出;左掌顺右小臂后滑至小臂腕下处,附于右小臂下,掌心向上;上右脚,脚跟着地,同时翻两掌,右掌心方向左上,左掌心向下附于右小臂上面;然后,左掌沿右小臂上滑至右掌心前挤,同时右脚掌落地,呈右弓步。

右掌前翻,掌心向下,左掌附其腕部,右下捋至右胯侧,翻掌左上划弧经身体中心线回至原位,掌心向上。

随后继续右方水平旋转,同时扣右脚左转身,回至正南方后翻掌,掌心向下,左掌始终附于右腕下,掌心向下。

左单鞭,相合两手右上方稍移,右手旋掌变勾手,左手向东北方展开,塌腕展指,同时左脚左后(东北)撤步,体向东南,目视(正东)左掌,呈马步单鞭。

提手上式,扣左脚,上左手,下右手,上右脚,上右手,两手胸前相合,右掌心方向左上,左手附于右小臂,前滑至右掌心,弓步前(正南)挤打。

白鹤亮翅,上左脚,与右脚呈平行状,相合两手下落至腹前分开:左手腹前下按,指尖向右;右手母指捏住四指,掌心向里右划弧,过肩时母指与四指松开变掌,掌心向外,举过头顶,呈少先队礼状。

缩两胯,左转胯,带动左手向左向后旋转至左后方时翻掌,随即起身右转胯,身体调正面向正南,从而带动左手举起,与右手姿势相同。

左右搂膝拗步,沉肩坠肘,两手同时下落至面前翻掌,掌心向里。

左转身,右手拉至右耳侧,左手下落对拉至左胯前,抬左脚正东上步,左手搂膝至胯侧,右掌前(东)穿掌至尽头时塌腕斜推掌,左弓步。

右掌左摆至左腋窝前,左掌向前向上摆至左耳侧,右脚上步,右掌搂膝至右胯侧,左掌前穿后塌腕斜推掌,右弓步。

左掌右摆至右腋窝前,右掌向前向上摆至右耳侧,左脚上步,左掌搂膝至左胯侧,右掌前穿后塌腕斜推掌,左弓步。

手挥琵琶,身体后坐,右手随身体带回下落至胯前,左手从胯侧上提至左胸前,同时左脚尖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