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陈秀丽低低应了一声,然后抬头冲红姑笑着说,“所以最好还是卖出去,用正常渠道。”
红姑横她一眼,她其实更倾向于通过朴恩泰把货都卖出去,但陈秀丽这么坚持,她也不好和她僵着,“行啦,我知道了,真拿你没办法。”
饮片厂马上投产,陈秀丽在大连呆了两天就回去了。
十月是校园招聘的旺季,陈秀丽想进药科大学的校招,被妹妹陈秀玲泼了冷水。她告诉陈秀丽,来药科大学校招的都是国企,央企,就算私企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和他们相比,玉秀实在太小了。
“姐,我没有说你不好,但就算是投简历的是我,肯定也会优先选择他们。”
陈秀丽显然不如陈秀玲了解校招,“你们学校那么多学生,校招去的单位又能有多少,我就等着捡漏儿也行。”
事实证明,漏儿不是那么好捡的,药科大学这一届的毕业生有2800人,第一场校招,与会所有企业提供的岗位林林总总加在一起近1000个。
想到后面还有第二次,第三次,陈秀丽倒吸一口凉气,哪里还能有剩儿,根本都不够呀。
校招会上,陈秀丽左边是修正,右边是敖东,前边是康美,后边是哈药,几尊大神把她围在中间,把她衬得就像参天巨树下的小草,还是一棵无人问津的小草。
一天下来,陈秀丽半份简历都没有收到,反倒看了不少热闹。
校招的招聘可以直接用四个字形容,简单粗暴。用人单位人手一份相关专业成绩排名,遇上投简历的大学生,先问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然后再问是哪里人,对工作地点有没有异议。倘若双方都比较满意,就可以签就业协议。
陈秀丽印象最深的是她左边的修正,在两个投简历的学生之间徘徊,最后定了一个会打篮球的。等学生走了以后,招聘人员兴奋地说,“刚刚那小子是校队的,我就不信了,明年咱们还打不过市场部。”
陈秀丽对自己来参加校招的行为也评价了四个字,自不量力。
“也没有这么夸张。”陈秀玲安慰她,“第一场规模最大,企业也最好,在这些行业龙头面前,瞎子也知道选什么,不过越到后面规模越小,来的企业也会差很多,你最后那场来,肯定会有收获。”
药科大学最后一场招聘会要到来年的2月份,陈秀丽等不了那么久,她把目光放到了两所不那么知名的院校。
这是玉秀药业的第一批技术储备,陈秀丽和姜维新的目标十分明确,一定要用大学生。
饮片厂的目标客户有医疗机构,药厂,药品零售企业,养生保健机构和个人消费者等等。其中医疗机构和药厂占最大头,几乎超过市场保有量的一半。但比较遗憾,这两者是出了名难啃的骨头,尤其是医疗机构,以玉秀的资历和规模,拿下订单简直是天方夜谭。
陈秀丽和姜维新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把开拓市场的首要目标放在了连锁药店上。现在市场竞争激烈,想要立足必须要找到突破口。连锁药店虽然单个订单量可能不如医疗机构和药厂,但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如果能够与多家连锁药店建立合作关系,同样能够带来可观的业务量。对于刚刚成立的玉秀来说,不怕单子小,就怕没单子。
陈秀丽主抓销售,她制定了详细的市场计划,先是让市场人员收集和整理东三省地区连锁药店的信息,包括药店的规模、销售情况、采购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