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九回 高徒涅盘还业报,佛祖归真得解脱(2 / 2)封神后传之佛道之争首页

离车族的青年们听了,连声呼着“啊!真遗憾,我一个堂堂王族,竟然还不如一个妓女的面子大!”

佛陀微笑着说道:“诸位施主莫要如此言语。在我眼中,男女无别,贵贱平等。我既已先受捺女之请,便不能改受你们之请。此乃诚信之理,非关身份贵贱。”

贵族青年们闻听佛陀之言,顿时面露羞愧之色。

其中一位青年恭敬地说道:“世尊,是我等愚钝,竟有此等狭隘之念。您的教诲让我等深知自身之错,今后定当摒弃偏见,以平等之心对待众人。”

佛陀微微颔首,目光慈悲而温和:“善哉善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若能将此平等之心长存于心,必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贵族青年们纷纷点头,对佛陀的教诲诚心领受,信佛之心愈发虔诚。从此,他们更加努力地修行,以佛陀的教义规范自身的言行,成为了忠实的佛弟子。

一路上,不少国王诸侯得知消息,纷纷派人邀请佛陀去他们的国家涅盘。他们许诺会建造宏伟的塔庙,用最高的礼遇供养佛陀。

佛陀都一一谢绝了。他说:“我选择在拘尸那迦城圆寂,就是要告诉世人,成佛不在于地方的贵贱,而在觉悟的真实。”

一天,他们走到一座小村庄,佛陀遇见一群孩童在路边玩耍。看到佛陀和僧众经过,孩子们好奇地围了上来。

一个小男孩手里捧着几朵刚采的野花,怯生生地送给佛陀。佛陀接过花,轻轻放在袈裟上,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珍重。

“世尊对区区野花都如此珍视,却对神通这样的大能力看得很淡,这是为什么?”阿难不解地问。

佛陀说:“这是这位孩子的一片诚心,比所有神通都珍贵。神通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终究是虚幻的。只有慈悲和智慧,才是真实不虚的。”

这些天,阿难总觉得佛陀走得特别慢。每经过一个地方,他都会停下来,仔细地看看周围的景色,好像要把这一切都深深印在心里。

继续前行的路上,阿难终于明白了佛陀的用意。原来,佛陀是在用最后的机会,教导众生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不在神通,而在觉悟。”佛陀说,“我这一生示现种种神通,是为了引导众生信受佛法。但到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本来面目。”

终于,二月十五日,众人来到了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佛陀停下了脚步。他说:“就是这里了。”于是便吩咐阿难尊者在双树间为他铺设床座,头北而卧。

就在此际,整个天地蓦然呈现出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异之象。

先是大地出现了六种震动:东方涌起西方沉没,西方涌起东方沉没,南方涌起北方沉没,北方涌起南方沉没,中部涌起边缘沉没,边缘涌起中部沉没。

此等震动绝非寻常地震,而是饱含祥瑞之兆的震动,昭示着一位觉悟者即将示现涅盘之境。一如佛陀降生之时的模样。

紧随着,天空中开始飘洒栴檀香雨,那沁人心脾的馥郁香气在整个拘尸那迦城弥漫开来。

五彩斑斓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恰似一场绚烂至极的花雨,将方圆数里尽皆覆盖。

天空中传来天鼓之声,无人击打却自然流淌出庄重悦耳之音,仿若天界奏响的神圣法音。

这些奇异之象引得众多天人、龙神纷纷瞩目。诸天护法、八部众等皆接踵而至,向佛陀致以崇高敬意。

天龙八部中的四大天王率领家眷前来致敬;忉利天主帝释天引领三十三天诸天子前来礼拜;就连大梵天都亲自前来,送佛陀最后一程。整个天空充盈着庄严神圣、殊胜非凡的景象。

此刻,迦叶尊者召集了五百位得道的阿罗汉也赶到了此处。他们看到佛陀的状态,无不动容。这些平日里早已断除贪嗔痴、超脱生死的得道者,此刻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尽管他们皆知晓,佛陀入涅盘乃必然之进程,恰似成熟之果实必定脱离枝头。然而,当直面即将失去的至亲至敬之人时,又有谁能够不悲痛落泪?五百罗汉悄然围坐于佛陀身侧,静候着他的最终教诲。

时光于此刻仿若停滞。微风轻柔拂过,娑罗树的花瓣随风飘洒,空气中氤氲着淡淡花香。

佛陀缓缓睁开双眸,目光慈悲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众人皆屏气敛息,翘首以待世尊的开示。

阿难双手合十,泪水潸然地问道:“世尊,您尚有何要教导吾等的吗?”

佛陀微微一笑,以微弱却清晰的声音道出了一个字。此字一出,在场的五百罗汉皆泪如雨下。就连一向以智慧闻名的迦叶尊者,也难抑泪水滂沱。

这个令五百罗汉涕泪横流的字,竟然是“去”。为何一个这般简单的“去”字,能使这些得道高僧这般触动心弦?此字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深邃的意涵?佛陀又缘何以此字作为自己于人间的最后教诲?

那一刻,整个娑罗双树林陷入了沉寂。唯有微风拂动树叶的沙沙声响,以及五百罗汉的抽泣之声。佛陀嘴角依旧带着慈悲的浅笑,缓缓闭合了双目。

迦叶尊者强抑悲恸,向众人阐释了这个“去”字的深层意蕴。原来,这一个字涵盖了佛陀对弟子们最后的叮咛与期望。

“去”不单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境界。其意味着放下、超脱、解脱。佛陀以此字告知众人,需放下对他的眷恋,放下世间的一切执念。唯有真正的放下,方可获取真正的解脱。

这令迦叶回忆起多年以前的一幕场景。

彼时,佛陀正在灵鹫山讲法,手中拈着一朵璀璨的金色迦陵频伽花。大众满含期待地望着他,静候他的开示。然而,佛陀仅是微笑着,将花举起复又放下。

在场之人皆不明其深意,唯有迦叶展颜一笑。

他领会了佛陀的用心:举起实则为放下,放下实则为举起。一切的得失、来去,皆为人们执着的呈现。唯有超脱这些对立,方可洞见事物的本真。

五百罗汉之所以潸然泪下,恰是因他们从这个“去”字当中,体悟到了佛陀无尽的慈悲。世尊并非只是简单地言“再见”抑或“永别”,而是凭借这个充满智慧的字,让弟子们于悲伤之中望见希望,于失落之中获取启示。

迦叶继续阐释道,这个“去”字,实则是佛陀留给世间众人最为珍贵的礼物。其教诲我们:放下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超越。恰似莲花自污泥中绽放,不沾丝毫尘埃。人生于世,难免遭遇种种烦恼,然而只要学会放下,便能活出生命的绚烂光彩。

阿难听毕迦叶的解释,拭干了泪水。他领悟了佛陀的良苦用心。世尊以最简之字,道出了最深奥的佛法。此不仅是对在场五百罗汉的教导,更是对后世所有求道之人的指引。

智慧与慈悲,于这个字中完美地交融一处。佛陀告知众人:放下执着,方能获取真正的自由;超越自我,方能抵达生命的彼岸。

佛陀涅盘之后,遗体被安放在天冠寺供人瞻仰和缅怀。

七天之后,以阿难、迦叶为首的众位弟子,以转轮圣王之礼火化了佛陀遗体,得到部分遗骨和八万四千颗舍利子。

周围八国都派人前来,想要迎取佛陀的舍利回去建塔供奉,弟子们将佛陀的遗骨和舍利子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的使者带回去供奉,佛陀的弟子们则带走了瓶子。

孔雀王国的人到得最迟,只带走了佛陀的骨灰。因此,世间共存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瓶塔、一座骨灰塔。

此后数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将八国建造的塔挖了出来,又重新进行了建造,形成了阿育王塔。

阿育王又将八国塔中舍利分出数份,遣人四处传法,足迹遍及世界,此乃后话。

佛陀涅盘后,去哪里了?

佛陀在无所在,无处不在。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也未曾来,去也未曾去。

此后,天竺大地上,只留下佛陀的传说,偶尔会有其法身现世,普度众生。

后人感多宝道人证道之难,有词一首记之:

千秋岁·多宝证道

圣道寻觅,天竺初遭斥。累世善,轮回历。终成释迦佛,方觉天规力。涅盘处,传奇永刻苍生忆。

目犍舍利,相伴传真谛。心觉悟,恒无息。梵天虽创世,难控修行迹。千秋岁,佛光熠熠留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