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冯伟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连小宫女都能为天下大义而出一份力,他本就有教化之责,此事当然不让。
于是,他也逃出积蓄,豪掷五千两。
对于他一个清官县令来说,这已经是能够拿出的全部身家。
他还承诺,愿意让人从家中书哭抄录百本书籍,到时候一起捐赠给新学堂。
亲有了陈晓和冯伟的表态,对嗯那些小官小货,或者商人,大家族之类,也跟着相继捐钱捐物。
就连老百姓们,也出了一份微薄之力。
虽然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财,但是捐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哪怕是一块布匹,这里也没人觉得寒酸。
毕竟,如果民办学堂真的成立,就意味着他们的孩子也想有读书的机会,到时候能够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看着源源不断涌入的钱财和物资,陈晓却觉得差点意思。
他又直接加大了筹码,如果捐献超过一百两,就可以获得拥有他亲笔签名的《三字经》和《千字文》手抄本一份。
同时,还让人去登记这些捐赠者的名字,等到日后民办学堂成立,就在每个学堂的中央放一块巨大的石碑。
上面则雕刻捐赠者的名字,让后人铭记他们的扶持帮助,供后世的子弟们瞻仰,也是行善积德。
当普通人满足了物质上的追求,嗯无非就开始追名。
谁不想落个好名声?
一个个捐钱的积极性更高了,钱不够就拿身上值钱的玩意往里面丢。
平日平日生意场上互相触碰利益的一些商贾,索性将这次的捐赠变成了给自己生意打招牌的广告。
为了能够将名字靠前一些,他们还来了一场无形的捐赠争斗,看谁捐的更多。
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
商人们重视利益,看到了千字文和三字经,在陈晓的激昂演讲之下也看到了民办学堂未来的前景。
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捐赠,更是一场投资,为自己提高名望和地位的投资。
在这个重农抑商的时代,商人虽然有钱,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民办学堂对他们而言就是一次改头换面的契机!
与于公于私,他们都没有理由不积极捐款。
至于那些大家族,民办学堂对他们的意义并没有多大。
他们有权有势,孩子自然也能受到良好教育,更没有想过要去讨好一个作为太监的陈晓。
他们捐钱的主要原因只是为了不结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民办学堂搞起来,陈晓就是大功臣,无前途光明。
今日捐款不积极,来日他辉煌之后嗯嗯嗯中间有这么一层隔阂,也并非利己之事。
花小钱而省去大麻烦,也是他们为人处事的根本。
他们的顾虑也不是多余的,毕竟陈晓可是手提尚方宝剑,杀的血流成河。
破财就破财吧,就当是行善积德,破财免灾,为后世积福了……!
看到大家兴致高涨,记录在册的捐款越来越多,陈晓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看来大家的觉悟性很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