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计划着奶奶去刘奶奶家串个门,也送点东西,让刘奶奶帮着宣传一下。毕竟她是全村消息最灵通的人,也是出了名的闲话筒子。
来的人基本都是买粉条,嫌其他的贵。
冯雪莹就告诉大家,如果想尝个鲜就明天来买,想买多少都可以,哪怕是吃一顿的,而且全部泡好,买回去就可以吃。
至于糖,家里有孩子的可以买几颗尝尝,一毛钱三颗。
一听这话,村里人都惊呆了,东西还可以这样卖,那敢情好啊。
冯雪莹算过了,一斤糖两块钱,大概是100颗左右。其实她完全可以卖一毛钱两颗,一斤糖就能挣三块钱。
可她不想那么卖,也不打算靠糖挣钱。村里的孩子只有过年才能吃一次糖,条件不好的连过年都买不了,只能拿白砂糖给孩子解解馋。
所以,她就想便宜点卖,只要不亏就行,让大家都能吃一块糖。挣钱就靠其他货品,基本可以做到对半的利润。
冯雪莹赶快让妈妈和奶奶来帮忙,找来几个大盆,把海带、腐竹、木耳都泡上,为明天做准备。
这些做法不但让村里人吃惊,周桂花和王秀芬也是第一次见,她们也没想到二丫头这么聪明。
王秀芬还是不死心,这丫头以前那么倔,虽能吃苦,但也调皮捣蛋,这是突然开了窍?她问冯雪莹:“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些?”
“书上看的。”冯雪莹一句话让王秀芬不再多想。
好歹二丫头也是初中生,想做什么还可以看书。还是要念书呢,幸亏当初自己坚持让二丫头念完了。
想到这里,她不由地想起了雪芝。只念了个小学,就回家干活了。当年条件不好,孩子又多,冯德昌和周桂花执意不让念了,想想就让她心里泛酸。
忙碌的一天结束了,冯雪莹和雪琴挤在一起,互相取暖。
她躺在炕上还在脑子里过着账。粉条一斤挣两毛,一斤糖挣一块,其他东西至少能翻一番。
两人睡着后,脸上都带着浅浅的笑。
第二天早上,刚吃过早饭,已经有人陆续上门买东西了。
冯雪莹给每个人都少拿一点,他们说不够再加一点,绝不主动加量。
她知道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容易,靠地里刨食,能全年不断粮已经不错了。
过年对有些人来说就是过关,不买点吃食吧,有亲戚来面子上挂不住。可买得多了,真拿不出钱来。
冯家的大门敞开着,来的人都拿着小盆或小锅,也有人拿着洗好的塑料。
中午刚过,泡好的干货就全部卖完了。
周桂花乐呵呵地对没买到的人说:“今天的卖完了,明天再来吧。”
看着自己的想法落到实处,并“初战告捷”,冯雪莹发自内心的高兴,也真心感谢柳树村的人。
一开始,她还担心大家不愿意上门,早就做好了让雪琴去桥头摆摊的准备。
不过,一码归一码。这农村人啊,有他们自己的行为逻辑。可能当初骂你的人,现在又会带头夸你。
村里已经传出了“冯雪莹能干,有脑子,会做生意”的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