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 归义郎呼之欲出,古拉姆初露峥嵘(1)(2 / 2)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首页

最终他放弃了招收六岁以上孩童的打算,转而招收十岁以上者,又分为十岁、十二岁、十五岁三个年龄段,学制三年,全部军事化教学。

教学使用波斯语、汉语双语教授,内容只有三门:汉文、数学和佛教、景教教义,余者便是日复一日的军事训练。

五十万户,按照之前的打算,每户都要出一人的话就是五十万人,就算他愿意财力也负担不起,于是还是选择了拣拔制度。

虽然都是逊尼派,但其中又有主流、支派之分,由于摩诃末的缘故,苏菲派在其中又占据相当比例,余者一些个小教派更是多如牛毛。

若是某人家中出了一个毛拉,为了吸引信徒,关键是为了让其捐赠财物,必然会衍生出大量的小教派,后世中国西北回教之乱就是这样来的,打着宗教之名行利益之实者在任何地方都如出一辙。

于是从非主流教派中拣拔便成了现实的选择,当然了,拣拔是很严格的,主流教派中若是有天资聪颖者也是不会放过的。

时下七座由清真寺改成的学堂,对了,已经被律庆改为“归义堂”,总共有一万名学童在此就学,其中十五岁年纪者就占了一半。

很显然,律庆自己也没有那么大耐心将其真正从小培养。

对于他来说,这些只需要提供衣服、食宿的学童还是比需要支付薪饷的军人、工匠便宜得多。

考虑到工匠的重要性,从工匠家庭中招收的比例几乎与农户一模一样,利用学童来影响家庭显然也是考虑因素。

以前,木鹿城周围的农户并非全部是伊教徒,依旧有一些周围的游牧部落厌倦了游牧转而变成农户者,对于这样的农户,主政者采取了伊教世界惯常的手段。

这些人必须穿着有着明显标志的异教徒服饰,实在不行的面前必须要挂一块牌子,税赋也是异教徒的两倍,所谓什一税是也,而其中的工匠显然没有薪酬一说,全部是匠奴,每年从主人那里获得一些粮食、布匹而已。

律庆接手后自然废除了这一切,当然了,他虽然没有公开征收什一税,但家里有参军或者入学者税赋减少一半,相当于反向什一税,这对于其他人来说不会不知道。

阿什哈巴德的惨状显然吓坏了不少伊教徒,自从城中的景教教堂、佛寺修建起来后也有一些人皈依了这两种宗教,虽然人数不多,但依旧得到了反向什一税的优惠。

以前,花拉子模苏丹对农户的税赋极为沉重,田赋是五成,除此之外还有人头税和劳役,时下律庆对于伊教徒的税赋是三成,而非伊教徒,包括学童、军人家属、佛教徒、景教教堂则是两成,又是一个反向什一税。

当然了,时下主动皈依景教、佛教的依旧只是少数。

但在律庆看来,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他不想被伊教同化,也不想像蒙古人那样大开杀戒,潜移默化才是正经。

秋天来了,木鹿城周围的田野一片金黄,麦香已经与煤炭燃烧的味道并驾齐驱了。

秋收开始了。

在这个时节,归义堂十五岁以上学童还可以放几天假回家协助大人收割,律庆显然将后世的农忙节用到这里了。

木鹿、捷詹虽然是两块相对独立的绿洲,但律庆也没有在捷詹再建一座大城,两处绿洲上的归义郎全部在木鹿城学习。

两处绿洲中心地带相距超过两百里,捷詹绿洲的大归义郎们想要回去若是自己走路的话肯定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不过这里既然是军事学校,还全部按照骑兵来训练的,自然不会缺乏马匹。

虽然不是正经的战马,但作为乘用马来说还是够的,于是,便有不少归义郎骑着马匹朝着捷詹绿洲方向奔去。

麦思德,以前叫麦斯欧德,自然按照汉人习惯改成了现在的名字,马茂德同样如此,以前自然叫马哈茂德。

七座清真寺里,还有一座专门的女校,律庆显然没有忘记将自己麾下所有人口都充分利用起来,其中自然也有女子,这在时下之人看来显然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在这处十分保守的伊教世界,但他还是力排众议这么做了。

对于他来说,让女子从事教书、医护、会计之类的工作早就在筹划之中。

穆娜便是其中之一,她这个名字倒是没有更改。

三人都是来自捷詹绿洲一个村落的,自然结伴而行,这在以前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律庆的赫赫武力之下没人敢公开说什么,至于私下里,自然有很多非议,律庆显然不会理会,日积月累,假以时日就习惯了。

这些人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对于男童来说,会骑马、身体健壮、智商过得去就行了,而对于女童来说主要就是看聪明程度。

当然了,家长们也有不愿意的,但参与选拔是扎兀惕汗明文规定的,违者重惩,一旦选中,管你愿不愿意,一律弄到归义堂。

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三人结伴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