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继续说道:“朕希望你们能够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所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要被权力和财富冲昏头脑,更不能做出有损国家利益、伤害百姓福祉之事。否则,朕手中的三尺宝剑可不会留情!”
此时的朝堂之上一片肃穆,大臣们皆低头聆听着皇帝的教诲,心中暗自警醒。他们明白,这位曾经征战天下的帝王虽然年事渐高,但其威严依旧不容挑战。
“传旨!从明日起,皇太孙朱允熥需陪伴于朕左右,与朕一同参与每日之朝会。上朝之时,他将站在朕身旁,亲身体验朝政之繁忙、群臣之议论。如此一来,他可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大事,培养治国理政之才能。望众卿知晓此事,并予以支持与辅佐。”
此时站在下面的东宫的学士们一个个都显得异常激动,他们难以抑制内心的兴奋之情,脸上写满了期盼和渴望。有的学士甚至忍不住挥舞起手中的折扇,以此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还有的学士则与身旁的同僚低声交流着,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学士们身着华丽的长袍,头戴方巾,神情庄重而又充满热情。他们来自不同的家族背景,但此刻却因共同的目标而汇聚一堂。每个人都怀揣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东宫的忠诚,渴望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场合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在这群学士中间,有几位年长的学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历经岁月的磨砺,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然而,即便是这些资深学者,此刻也难掩激动之情。他们深知这次机会的难得,或许将是他们一生中的转折点,因此更加全神贯注地期待着接下来的发展。
就在这时,只见站在右侧的那群威猛武将们一个个都兴奋得浑身颤抖不已!他们脸上写满了激动和紧张之情,仿佛即将要见证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一般!这些武将们身上散发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威严气息。他们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但此刻却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情绪。
“再传朕的旨意!”朱元璋郑重地说道:“曹国公李景隆,加封五军都督府前军大都督、禁卫军指挥使、殿前军指挥使、光禄大夫、左柱国、镇国龙虎上将军、太子少保!
朱元璋深知,李景隆若是官位低微,恐怕难以助他的皇太孙稳住那些文臣武将。如此一来,他便可名正言顺地统领暗卫,守护自己与皇太孙周全。
朱元璋深知此番任命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朝局稳定,更关系到大明江山的未来。因此,每一个封号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这些封号既彰显了李景隆的卓越功勋,又赋予了他足够的权力与威望,以确保他能够胜任这一重要职务。
“真该死啊!二丫头这小子真是走了狗屎运!”站在右侧的那群武者们心中暗骂不止。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幸运儿得到如此殊荣,心中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而站在左侧的方孝孺则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直接向皇帝进言道:“陛下,微臣认为此番赏赐曹国公实在有些不妥。诚然,曹国公功勋卓着,理应受赏,但赐予如此高位是否过于优厚了呢?”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质疑和担忧,似乎对这样的封赏并不认同。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开口道:“你个老儒生你懂什么?朕的外甥孙,朕想怎么封赏就怎么封赏。”还不等方孝孺开口反驳,朱元璋就直接开口道:“行了,退朝吧。”
随着圣旨传出宫廷,整个京城都为之震撼。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一突如其来的人事变动,猜测着朱元璋此举背后的深意。
“老李啊,你说孤这几个王叔里面,谁的本事最大呢?”朱允熥面带微笑地问道李景隆,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狡黠和试探。他知道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如果答错了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李景隆现在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侍从之一,他低头沉思片刻后,小心翼翼地回答道:“殿下,您的几位王叔都是非常出色的人物,他们各有所长,难以直接比较谁的本事更大。”
朱允熥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继续说道:“是啊,孤也觉得他们都很厉害。不过,孤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景隆心中暗自叫苦,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敷衍了事了。于是,他硬着头皮说道:“殿下,若是单论武艺,那当属燕王最为高强;若论文采,则应是蜀王更胜一筹……”
朱允熥听了之后,微微一笑,似乎对这个答案还算满意。他拍了拍李景隆的肩膀,说:“嗯,你说得不错。不过,这只是表面上的本事。真正的本事,还得看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否为国家、为百姓做出贡献。”